过去一年里,港股IPO市场创下了新股发行最活跃纪录。根据Wind日前发布的统计数据,2020全年共有146家企业成功在港上市,IPO总募资金额达3975.28亿港元,同比上升27.05%,达到十年来IPO发行规模的新高。
2021年已至,港股市场依旧表现出强大的活力。近日,一众明星企业赴港上市的传闻就引起了行业的广泛关注。
来源:人民网
巨头抢跑IPO
1月15日,港交所网站信息显示,短视频企业快手已通过上市聆讯,最早或在2月第一周挂牌。据承销商透露,快手计划通过IPO募资50亿美元,目标估值达500亿美元。
去年11月5日,快手正式向港交所递交IPO招股书,并从11月下旬起安排正式招股前的试水路演。有机构分析,这将是香港地区自2019年百威英博亚洲子公司融资58亿美元以来规模最大的IPO活动。若进展顺利,快手也将成为国内“短视频第一股”。
与此同时,哔哩哔哩(下称“B站”)赴港二次上市的消息终于有了更具体的内容。1月13日,有消息称B站已以保密形式入表,向港交所申请在港二次上市,初步计划3月IPO。对此,B站方面表示“不予置评”。
路透社旗下媒体IFR透露,B站筹资金额将由此前传闻的20亿美元加码至25-30亿美元,而2018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之初整体募资规模仅4.83亿美元,可见此次赴港上市动作之大。2020年,B站股价累计涨幅达到360.37%,公司市值超过400亿美元。今年以来,B站股价更是持续高走。截至美东时间1月15日,报收124.56美元/股,创历史新高,较发行价上涨10倍。
近期,百度回港二次上市的消息在疯传了一年之后风声再起。据媒体报道,百度近在港招聘了对接机构的负责人,计划最快于今年上半年在港上市,至少募资35亿美元。
去年5月,有传闻称百度考虑从纳斯达克退市并转向国内市场,当时创始人李彦宏就回应道,公司内部正在研讨回港二次上市的可能。同时,百度也没有放缓奔向新产业的脚步。在耕耘自动驾驶多年后,1月11日,百度正式宣布携手吉利控股组建智能汽车公司,此消息一出,百度股价大涨9.06%,截至1月15日,百度市值已突破818亿美元。
此外,爱奇艺、滴滴、携程、微医等企业也陆续传出了赴港上市的动态,2021年的港股市场似乎要涌入一大批新鲜血液。
新时代的新“战争”
视频、AI、社区团购、新消费……分析这批谋求上市之路的公司不难发现,他们都是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新经济的龙头,其中不乏成绩亮眼的独角兽企业。互联网经济竞争进入下半场,企业抢滩资本市场,其实已经打响了品牌、渠道、产品、供应链和商业模式综合竞争的发令枪。
对快手和B站来说,“出圈”和“破圈”无疑是当前最渴望实现的目标。2020年6月,中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突破9亿,虽然用户规模增速放缓,但存量时代依然有巨大的市场可挖掘。
在上市第一年(2018年),B站游戏占全年营收的83.4%,曾被质疑其发展的风险在于过分依赖游戏业务收入。如今B站为了谋求多元化发展趋势,在专业内容、直播和上下游产业链上加大了力度。快手方面则与抖音在商业化、业务生态和资本层面激战正酣,如今快手赴港上市先人一步,或许是一次阶段性的胜利。
同样,港股也在期待科技新企业的入局。作为国内最早迈向人工智能转型的公司,百度曾与阿里巴巴、腾讯并称“BAT”,但如今的市值却被这两位小伙伴远远甩在身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搜索流量被分流,百度如今希望再靠科技突围,发挥人工智能、互联网科技等技术,在智能汽车领域闯出一片新天地。
有业内人士分析,企业扎堆赴港上市也有出于环境的考虑。有消息称百度退市的传闻与美国政府多次收紧对中概股的监管政策有关,实际上2020年确实也许多中概股回流。与美国相比,香港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与融资则独具优势,市场流动性充裕,并且与内地沟通便捷。
瑞银股票资本市场部亚洲区主管黄培皓认为,在香港二次上市的优势在于其监管流程时间相对可控,能够吸引到更多的香港和中资投资者,融资效率也很高。在他看来,2021年中概股回归香港二次上市的趋势仍将继续。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