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2025暑期档也终于迎来了爆款——《南京照相馆》。
《南京照相馆》海报 来自影片官方微博
影片引发观众情绪共振,上映以来连续三天票房破亿,超过《侏罗纪世界:重生》成为春节档后票房最高电影,被预测本周内破10亿、总票房34.5亿。
截至发稿时,豆瓣已有10.9万人看过,评分从开分8.5分上涨到8.6分。
当显影液流过底片,暴行画面在红光中浮现,暗房是战场,相机是武器。
《南京照相馆》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为背景,以南京的一家照相馆为故事发生地,再现了普通市民在至暗时刻的觉醒与抗争。吉祥照相馆,既是一群普通人的避难所,也是见证和对抗日本侵略者暴行的隐秘战场,他们在方寸空间里求生,冲印保存底片,让罪证曝光。
影片源自真实故事,当时南京华东照相馆学徒罗瑾和他同学吴旋,两位年轻人冒死接力保存了日本侵略者的真实罪证影像。此外,片中催人泪下的老南京童谣,片尾南京摄影师今昔对比的照片,也无不彰显《南京照相馆》的真实底色。
【1】
两位年轻人的接力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后,在南京地区进行了长达六周的大规模烧杀、奸淫、抢掠。这场灭绝人性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成为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
《南京照相馆》中“吉祥照相馆”是故事主要发生地。而“吉祥照相馆”的原型,正是当时位于南京长江路估衣廊一带的华东照相馆。
1937年12月,15岁的罗瑾在华东照相馆做学徒。1938年1月的一天,一个侵华日军军官送来两卷胶卷。暗室红光映着罗瑾颤抖的双手。当他将日本侵略者送来的底片浸入显影液——画面浮出的瞬间,刺刀上的婴儿、焚尸堆的浓烟、妇女被缚的惨状让他几近昏厥。
为保存罪证,冒着生命危险,他偷偷加洗了30余张照片,精选16张制作成一本相册。相册封面上画有两颗鲜红心脏,一把利刃刺向心脏并滴着鲜血,右上角写下大大的“耻”字。
作为南京大屠杀案“京字第一号证据”的日军暴行相册。图源:新华社
1940年,迫于生计的罗瑾离开照相馆,进入位于毗卢寺内的汪伪政府交通电讯集训队学习。为了安全起见,他把相册从家中转移到集训队宿舍的床板下。1941年初的一天,伪宪兵突然在寺内进行大清查,罗瑾情急之下把相册藏在毗卢寺厕所墙洞里并用泥浆糊上。然而几天后,相册不翼而飞,为防意外,罗瑾逃离了南京。
1941年,与罗瑾一同在毗卢寺参加培训的吴旋,无意间发现了草丛里的这本相册,悄悄地把相册藏了起来,并随身保存。1946年,吴旋将相册交给了南京市临时参议会。1946年2月,中国在南京设立军事法庭,对侵华日军战犯进行审判,史称“南京审判”。南京大屠杀案主犯、原日军第六师团长谷寿夫被引渡到南京接受审讯,老奸巨猾的谷寿夫百般抵赖,拒不认罪。这本被罗瑾、吴旋接力保护的相册,被编号为南京大屠杀案“京字第一号证据”。铁证面前,谷寿夫不得不低头认罪。1947年4月26日,谷寿夫被押赴南京雨花台执行枪决。
1995 年,罗瑾和吴旋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重逢。
【2】
邮差编号1213
88年后,导演申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时,指尖悬在玻璃展柜上方久久不敢落下。
电影团队的创作初心在电影的英文片名中“Dead to Rights”更为直白地体现出来——铁证如山。那些相片上的血痕比文字更锋利,它们证明屠刀能毁灭生命,却杀不死真相。申奥说,“铁证如山、证据确凿,与电影主题一致。”
在创作《南京照相馆》时,申奥希望借“照相馆”这个细微切口,以小见大,呈现那段惨痛历史中鲜为人知的坚韧与抗争。他将故事的主要场景设定为“吉祥照相馆”,这一虚构的照相馆成为了电影核心叙事空间。
邮差“阿昌”是个艺术化处理对象,历史上真实的华东照相馆学徒罗瑾,在剧本中被重构为邮差这个穿行街巷的“纽带”。
《南京照相馆》海报 来自影片官方微博
“我姓苏,叫苏柳昌,是南京邮局一区二组的邮差,编号1213。”这是刘昊然饰演的邮差阿昌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
编号“1213”,对应12月13日。这是每个中国人无法忘记的日期。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每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影片中,邮差阿昌舍命传递胶片,完成了编号“1213”邮差的使命。
此外,片中的南京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令人印象深刻: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花马,带大刀,从你家门前走一遭,问你吃橘子还是吃香蕉?
这首童谣作为了洗照片的计时工具。片中饰演吉祥照相馆老板老金的南京籍演员王骁表示,电影开拍之前,他和刘昊然一起去学习洗照片。“当时老师提到,在没有精准计时设备的年代,老一辈会用一首曲儿代替计时器,曲子时长、唱的遍数正好是所需时间。”
《南京照相馆》海报 来自影片官方微博
“一开始选用的是一段京剧选段,编剧张珂老师与南京籍演员周游同时推荐了这首南京童谣,我们都觉得太合适了!”王骁表示,这首童谣不仅为老南京人所熟知,而且内容极具历史意义和地域文化特色,能让人很自然地打开历史记忆。最终,这一童谣成了电影中的催泪场景之一。
【3】
灵感来自南京摄影师
电影中,南京中华门的巍峨苍凉、紫金山的沉重身影、挹江门的拥塞与绝望、鸡鸣寺在烽烟中的孤寂……这些深深镌刻在南京记忆里的地标被高度还原,将观众拉回那个残酷的战争年代。
影片结尾的设计同样打动了每位观众——1937年劫后满目疮痍的南京废墟,断壁残垣间硝烟未散,行人步履沉重,整座城市浸透在灰暗的悲怆之中;镜头随即切换至今日南京,新街口高楼林立如钢铁丛林,璀璨灯火织就繁华锦缎,秦淮河上画舫悠悠穿梭,夫子庙人流如织。片中阿昌嘶吼的“中山门”,此刻车流正穿过城门隧道——同一空间里,杀戮呐喊与都市喧嚣在光影中重叠。
影片片尾出现的南京城墙今昔对比。摄影师 毛寿皓
这一震撼的今昔对比,片尾设计的灵感来自南京的摄影师毛寿皓。导演申奥在南京首映礼上表示:“来到南京后所见到的一切,都是这座城市创造的奇迹”。
电影真正的彩蛋,是走出影院后的国泰民安。
而影片海外版海报,将《南京照相馆》这本“京字第一号”相册推向全球院线,底片中的血痕仍在持续显影。
胶片会褪色,但人类对和平的渴望永远如此珍贵。那些比生命还重要的信念、那些血泪光影之间的共鸣,终将在时光中永恒。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