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很常见,现在,共享租赁机器人也来了。
近年来,共享经济模式深刻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而今,这一模式正向着更广阔的领域延伸——共享租赁机器人悄然登陆市场,这场由硬件共享向智能服务共享的进化,正在打开数字经济的新想象空间。
免押金、扫码支付,低至9.9元每小时
共享租赁机器人,你会用吗
“我们家的外骨骼机器人采用共享租赁模式,用户可通过扫码支付免押金借取设备,电池可更换以实现无限续航,就像你租充电宝一样方便。” 杭州市拱墅区智慧网谷小镇的太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里,联合创始人&COO钛焱向潮新闻记者展示了最新款的外骨骼机器人,轻便小巧,像一副普通的背带,重量仅为2.4KG,女生单手都能拎得动。
登山助力外骨骼共享租赁机器人
“来试试这套外骨骼设备吧!”轻按开机键,清晰的电子提示音响起,共有8个助力档位可以选择。普通用户选择中档助力就够了,刚迈上第一级台阶,就感到一股推力从腿部传来。步伐突然变得轻盈,就像有人在轻轻托着你上楼。一口气登上楼层,呼吸依然平稳,膝盖也没有往常爬楼时的酸痛感。最方便的是,操作简单直观,老年人也可以轻松完成。
从一楼爬到30楼,使用这套外骨骼设备机器人,可以节省40-50%的体能,速度可以快5分钟左右。“我们基于大量用户行为数据和市场调研来定价,租赁的价格初步为30元/小时,但会根据景区情况适当调整,比如杭州的半山景区则预计定价为9.9元/小时。在每个景区推广初期都会推出优惠活动,比如新用户只需支付1元钱就能获得较长时间的使用权,希望大家都来体验,不会因为价格而止步。” 钛焱说。
助力游客登顶5700米冈仁波齐峰
机器人进入消费级市场
“我今天是穿着风火轮上来的。” 7月6日,游客赵小姐身穿太希智能科技登山外骨骼机器人登上西藏冈仁波齐峰海拔5700米的垭口。这是登山外骨骼机器人首次在西藏冈仁波齐景区内试运营。
游客身穿登山外骨骼机器人成功登顶海拔5700米冈仁波齐峰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全程52公里、海拔5700米的高海拔、长距离、缺氧严重的冈仁波齐峰景区地形复杂,气候恶劣,传统机器人难以适应。杭产的太希智能科技机器人采用仿生关节设计和智能自适应系统,能在极寒、低氧环境下稳定行进,通过循环电池仓更换电池提升电池续航能力,此次突破标志着外骨骼技术在极端环境应用上的重大进步,未来或将为高山救援、极地探索提供新方案。
“一块电池大概能走3小时左右,大约4公里路程。我们设计的电池舱很人性化,可以轻松换取,超过10公里的景区都设置了专门的换电站,这样它就可以无限续航了,这都是公司自主研发的。” 钛焱透露公司机器人的国产化水平达到95%以上,除应用在景区场景外,同时也可应用于健身、跑步、日常行走等工作和生活场景。接下来将在杭州市拱墅区率先试点,随后将在全国各大城市和重点山岳类景区展开大规模场景应用推广。
可随时更换电池的自产研发电池仓
“对于机器人市场来说,消费级市场相较于工业市场更为庞大,租赁模式也比售卖模式更具吸引力。” 钛焱对于机器人消费市场充满信心。
人机结合
90后创始人要造中国“钢铁侠”
太希智能科技的核心技术人员是年轻的90后创始人梁林超,从德国学成归国后,于2020年带领核心团队在杭州市拱墅区创立了机器人科技企业。作为拱墅区目前唯一专注于机器人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获得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政策支持,并已顺利完成天使轮融资。致力于基于双足行走技术开发人形机器人及其衍生产品的落地。
目前研发的外骨骼机器人在工业消防领域有已广泛应用,比如协助消防员负重前行、快速行走以及搬运重物。上肢托臂装置,用于汽车制造业中汽车门的安装等精密操作,减少工人劳动损伤。这些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工业、消防、电信电网、城建科技、医疗康复、养老、文旅等多个板块,比亚迪工厂和顺丰快递都是他的合作方。
“人工智能不完善导致目前人型机器人很难市场化,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真的完善了,还需要人类做什么。”梁林超显现出了理工男的理智,“这也是我在德国研究人形机器人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如何让机器人更自然地配合人类?这个疑问最终促使我们回国后转向机甲研发。我们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技术路线——避开AI的不成熟性,让机器的性能发挥到极致,做到人机结合,就像钢铁侠一样。”
太希智能科技创始人 ceo 梁林超
在梁林超的畅想中,未来的人型机甲可以让残疾人或四肢有缺陷的人可以通过大脑控制机器人来重新获得行动能力,或者通过语音、肌肉信号甚至脑机接口等方式控制机器人。这听起来颇具未来感的场景也许在某一天不再是科幻电影的场景,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
机器人技术不只是实验室里的高精尖装备,而会融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这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让科技褪去神秘的外衣,以最温暖的姿态服务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