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着近40℃高温,为加热炉、压力管道“看病”,记者当了一天省特科院检验员

潮新闻 记者 马焱 张孙超2025-07-17 07:37全网传播量14.5万
00:00
00:00
01下午2点,38℃高温下,杨敬鹏等检验员在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进行设备大检修,需爬行通过“人孔门”进入加热炉内部检验,工作服湿透,一天换两套,喝五六瓶矿泉水。
02杨敬鹏作为省特科院检验员,大部分时间在全国各地跑,一年有四分之三时间在外,最远到过内蒙古,大检修期间无休息日,晚饭后复盘工作到深夜,家人的支持是其坚持工作的动力。
03镇海炼化是中国石化旗下重点骨干炼化一体化企业,此次2025年度全面停工检修项目涉及7个运行部、17套关键装置,检验任务繁重,包括3054条压力管道、942台压力容器及9台大型加热炉。
04省特科院组建联合检验组,日均完成超50条压力管道、30台压力容器检验,通过标准化流程缩短工期至1.5个月,引入相控阵超声检测技术提升焊口检测量,缩短工期20天,对942台压力容器实行“一台一档”跟踪。
05省特科院以“网格化+规范化”及应急处置实现安全至上的现场管理,划分安全责任网格,执行“手指口述”操作法,高温受限空间作业实行“双监护制”,配备随队医疗组及应急车辆,实现“零事故”目标。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下午2点,38℃的高温,杨敬鹏穿好浅蓝色的长袖长裤工作服,戴好橙色的安全帽,登上10米高的加热炉,开始下午的检测工作。

半个月前,他来到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以下简称“镇海炼化”),作为浙江省特科院压力容器检验一所的检验员,他要和同事们一起在这里呆上一两个月,完成镇海炼化相关设备的大检修。

7月15日,潮新闻记者跟随省特科院来到镇海炼化,与检验员们一起,现场体验了高温下在“金属森林”里挥汗如雨的感觉。

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 马焱/摄

每天要换两套工作服

矿泉水冻成冰块再带走

“我先进去,然后你们把工具给我,再进来。”沿着楼梯上到加热炉的中部位置,杨敬鹏要和同事们一起进入加热炉的内部对炉管进行检验。

潮新闻记者看到,在靠近地面的位置有一个高度大约只有六七十公分的方形小门,这个小门叫“人孔门”,检验员进出加热炉都要爬行通过这个人孔门。人孔门的上方有一个个方形小窗,叫“看火门”,加热炉工作时,工作人员就是通过观察窗来查看内部燃烧的情况。

检验员需要爬行进出“人孔门” 马焱/摄

在这座偌大的“金属森林”中,省特科院的检验员们的身影显得如此渺小。但这些特种设备的专属“医生”,给加热炉、管道的安全运行提供了足够的保障。

“像现在这种天气,太阳暴晒下,加热炉里的温度是很高的,而且因为通风不好又很闷,所以从安全考虑,我们在炉内的作业时间一般为两小时左右。”杨敬鹏从加热炉出来的时候,浅蓝色的工作服早已湿透成深蓝色,“今天在里面待的时间短,换做平时,衣服都能绞出水来。我们一天要换两套工作服,喝五六瓶矿泉水,不然真扛不住。”

检验员们在加热炉内检验炉管 马焱/摄

别说他们了,就连只是在外面站着的记者,此时都已经汗流浃背,拿起手里的矿泉水喝一口,水竟然是热的。“哈哈,这太正常不过了。”杨敬鹏说,“所以我们一般会把矿泉水冻成冰块再带来现场,这样能挺半天左右。”

杭州的家好比是旅馆

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各地检验

1999年出生的杨敬鹏进入省特科院已经四年了。“我是温州人,在太原念的大学,回到浙江工作,把家安在了杭州,但大部分时间里我全国各地跑。”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杭州的家好像有点像旅馆,偶尔回去睡个觉。”

作为省特科院的检验员,哪里有大检修就往哪里跑,一待就是两个月,是再正常不过的工作节奏了。大检修期间,他们没有休息日,每天上午和下午都在一线工作,中午简单午休,晚饭后开始复盘一天的工作,和各种数据、记录打交道,一直忙到深夜。

“我大概一年有四分之三的时间在全国各地跑,最远到过内蒙古。”杨敬鹏告诉潮新闻记者,“这还不算多的,有同事一年能在外工作320多天的。”

忙碌又辛苦,要想干好这样一份工作,并坚持干下去,离不开家人的支持。“我从念大学的时候就想好了要干这份工作的,爸妈也都支持我。我女朋友在绍兴,她也同样支持我的工作。只要不在一线,我们每个周末都会见面。”

“每天结束工作,洗完澡,等吃晚饭的时候,是我最放松的时候,这时候我会打两把游戏放松一下。因为吃过晚饭,又要开始晚上的总结工作了。”杨敬鹏一边挠头一边不好意思地笑说,这时候的他就像个大男孩。

3个月,检验压力管道20万米

压力容器近千台

镇海炼化是中国石化旗下重点骨干炼化一体化企业。目前,拥有4000万吨级原油加工能力、25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管理码头吞吐能力约1.2亿吨/年、罐储能力约1800万立方米,形成了大炼油、大乙烯、大码头、大仓储的产业格局。

潮新闻记者从省特科院了解到,此次镇海炼化2025年度全面停工检修项目涉及7个运行部、17套关键装置,检验任务极其繁重:压力管道总计3054条,总长度达207544米,相当于绕标准跑道近520圈;压力容器需检验942台;大型加热炉需检9台。检修分三个个主要时段密集攻坚:4月中旬至5月中旬、6月中旬至7月底,以及9月底至10月底。

烈日下工作的检验员 马焱/摄

省特科院承压设备安全事业部压力容器检验一、二、三所抽调数名骨干、数十余名一线人员组建联合检验组,日均完成超50条压力管道、30台压力容器检验,通过标准化流程将常规需2个月的工期缩短至1.5个月。

针对高参数设备焊缝检测,引入相控阵超声检测技术,单日检测焊口量提升40%,较传统方法缩短工期20天;针对高危设备增设耐压试验、壁厚监测等专项进行前端标准控制;对942台压力容器实行“一台一档”跟踪,关键焊缝100%无损检测。

同时,以“网格化+规范化”双保障及无缝衔接的应急处置实现安全至上的现场管理:划分安全责任网格,全员执行“手指口述”操作法;高温受限空间作业实行“双监护制”,全程监测有害气体及含氧量。配备随队医疗组及应急车辆,应对酷暑、高空作业风险,实现“零事故”目标。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热土之上,盛夏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