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未来乡村”?青年学子解码横一村的共富路径

潮新闻 记者 姜赟 通讯员 金宇超 万敏 周欣悦 2025-07-17 07:00全网传播量10万
00:00
00:00
01日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实践团赴横一村开展暑期实践活动,为期三天。从网红打卡点到田间地头,青年学子解码横一村“未来乡村”独特实践,展现乡村蝶变故事,诠释“盘活存量资源,激活乡村潜能”的振兴路径。
02实践团兵分三路,村民恳谈组倾听村民对便民服务、公共设施诉求,村民提出对老年食堂、围墙改建等建议,体现村民治理主人翁姿态;游客调研组收集游玩体验与提升意见,“延长夜间灯光景观”等成高频建议;干部研讨组聚焦创新工程,探讨升级“临云智”平台、深化“无界乡村”建设策略。
03在鸭棚咖啡,实践团开展“漆扇制作”与“画出我心中的横一村”活动,孩子们用稚嫩笔触勾勒家乡图景,充满童真的“未来乡村”蓝图,成为横一村文化基因生动注解。
04横一村振兴中,空间焕新重塑乡村风貌,从鸭棚咖啡到千亩稻田,“闲置激活+设计赋能”见成效;智慧治理彰显现代内核,“临云智”平台与“无界乡村”探索数字化牵引、精细化治理;人文传承织就精神纽带,柿子文化、美丽庭院等凝聚人心。
05指导老师万敏总结,横一村“未来乡村”是系统工程,以人为核心、以文化为底蕴、以制度创新为支撑。经管学子将专业智慧融入田野调查,横一村经验升华为可借鉴的“共富方法论”,横一村正奋力书写“未来乡村”答卷。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日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未来乡韵,共富新章”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杭州市萧山区横一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启了一场为期三天的深度探访。

从网红打卡点到田间地头,从智慧治理平台到独具特色的如意山房,青年学子们以脚步丈量振兴热土,用专业视角解码横一村打造“未来乡村”的独特实践。

合影

脚步丈量

解码乡村发展的“横一样本”

“别看现在这里是个网红咖啡馆,以前这块全是养鸭子的,鸭棚臭烘烘的,村里的环境很差,没什么地方赚钱,村民们也不愿意留在本村,都出去打工了。”横一村村委文化宣传委员傅旦达向实践团讲述横一村蝶变的故事。

鸭棚咖啡的醇香飘散在改造一新的农舍间,昔日的养殖空间蜕变为游客争相打卡的文艺地标;千亩稻田里,“Hi稻星球”与智慧农业监测设备交相辉映;文化礼堂内,老照片与新规划图无声诉说着从传统农耕到农文旅融合的跃迁。这种“空间重生”的智慧,诠释着浙江诸多村庄“盘活存量资源,激活乡村潜能” 的独特振兴路径路径。

横一村

横一村

横一村

智慧深耕

问计于民的“未来乡村”治理宝典

实践团兵分三路,组成村民恳谈组、游客调研组和干部研讨组,以不同的视角切入乡村治理核心议题。村民恳谈组深入农家小院,倾听对便民服务、公共设施的真实诉求。

多位村民点赞“临云智”平台和邻里互助机制,同时对村内治理的各个方面提出建议——

“希望老年食堂也可以供应晚饭,菜品更丰富一些。”

“希望村内可以一同进行围墙改建,文化共创。”

一条条寄语里充斥着村民对横一的热爱和美好愿景,更是体现了“每位村民都是治理者”的村庄建设主人翁姿态。

游客调研组在鸭棚咖啡、如意山房等热点区域随机调研,收集游玩体验与提升意见,“延长夜间灯光景观”“开发柿子主题周边深度体验”成高频建议,带给队员们不一样的视角和服务切入点。

干部研讨组则与村委展开头脑风暴,聚焦两大创新工程:一是升级“临云智”平台,探讨如何优化垃圾分类积分兑换机制,引入“红黑榜”动态公示,以数字化手段推动习惯养成;二是深化探索“无界乡村”建设:针对“降围墙、展院景”政策,共同商议推广策略与激励机制,让家家户户的“小美庭院”真正融入乡村“大美画卷”。

“大家结合专业课上的知识,设计出不少有创意的推广策略。”带队老师金宇超在研讨后感慨道:“这些源于课堂的智慧,正成为连接专业知识与乡村治理实践的桥梁,唯有如此因地制宜的转化,才能催生真正有生命力的治理创新。”

实践现场

横一村

童心共绘

横一村的未来想象

“这么漂亮的地方是哪呀?是不是小朋友的家——横一村呢?!”在鸭棚咖啡,实践团将课堂搬进乡村。

在欢声笑语中,“漆扇制作”与“画出我心中的横一村”活动火热开启。孩子们用稚嫩笔触勾勒家乡图景:金灿灿的柿子挂满枝头,稻田上的观光小火车开始启动,特色健身跑道一路向前延伸,还有那标志性的田园咖啡屋都跃然纸上。

“我画的是秋天的柿子节!全村都是橘灿灿的!”小朋友轩轩兴奋地展示作品。这些充满童真的“未来乡村”蓝图,成为横一村文化基因最生动的注解。

活动现场

乡韵新章

青春答卷里的共富启示

这几天在横一村的深耕,让“未来乡韵 共富新章”实践团触摸到横一村振兴的脉搏!空间焕新是表,从鸭棚咖啡到千亩稻田,“闲置激活+设计赋能” 重塑乡村风貌;智慧治理是核,“临云智”平台与“无界乡村”探索,彰显数字化牵引、精细化治理的现代内核;人文传承是魂,柿子文化、美丽庭院、睦邻传统,共同织就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

“横一村的实践证明,‘未来乡村’不仅是科技感的堆砌,更是以人为核心、以文化为底蕴、以制度创新为支撑的系统工程。”指导老师万敏总结道。当经管学子将专业智慧融入田野调查,横一村的降围墙、云治理、柿产业等鲜活经验,便升华为可借鉴的“共富方法论”。

烈日下的稻田翻涌绿浪,如同奔腾不息的希望。横一村还在不断续写新章——他们以大片田野为纸,以行动为笔,奋力书写着“千万工程”引领下,属于新一代驻村人的“未来乡村”答卷。而这片大地上的故事,也正因青春的注入而愈发鲜活、澎湃!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浙里”共富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