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晚潮|那一道道甬城脊梁——读《先生们:甬城群星闪耀时》

    潮新闻 黄岚2025-07-16 09:08全网传播量1361
    00:00
    00:00
    01《先生们:甬城群星闪耀时》由徐海蛟主编,2024年3月宁波出版社出版,书写了严子陵等十九位宁波大儒,旨在探索甬城精神文化构成。
    02严子陵、林逋等隐士风范人物,拒绝帝王征召,坚守隐士生活,淡泊名利,为后世读书人提供人生范本,捍卫尊严,留下精神财富。
    03史浩等位居庙堂之上人物,以国家、人民为重,对甬城政治、文化等有深远影响,如史浩确立甬城科举与政治地位,开创“四明史氏”鼎盛。
    04黄宗羲、张苍水等有着铮铮铁骨脊梁人物,家国情怀深,为民族大义斗争,如黄宗羲拒出仕清朝,张苍水抗清十九年,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
    05王阳明、黄宗羲等以独特学说思想建构文化之道人物,王阳明创建阳明学,推动儒家学说平民化;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民主思想,被誉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06书中表现人物手法多样,有顺叙、倒叙、从中年写起等,打破传统历史人物刻板形象,探索甬城文化精神源头,虽个别处可商榷,但人物真实有血有肉是最大价值。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先生们:甬城群星闪耀时》,主编徐海蛟,2024年3月由宁波出版社出版的历史散文集。十九位作者书写了严子陵、王应麟、方孝孺、黄宗羲等十九位宁波大儒,他们在宁波乃至中国思想史、教育史、文化史上都是颇具影响力的“先生”。他们是当之无愧的灿烂的甬城群星。

    本书旨在探索甬城精神文化是如何构成的,因此在选何位大儒入集时,应该是有所考量的。

    一类是表现隐士风范如何构筑精神家园的人物。在甬城,历史文化、科学名人何其多哉,这入集的十九位先贤大儒,第一位选的是汉代的严子陵(前39—41),第二位是宋代的林逋(967—1028)。为什么没选唐代的虞世南?选了他,文集的代表性会更广泛一些。但也许因为他是入仕的,不然被李世民誉为“五绝”奇才的虞世南,其德行、才学及艺术成就备受历代推崇的,没有理由不入集。但严子陵与林逋,拒绝帝王征召与示好,坚守隐士生活,淡泊名利,更在尘世外构筑了一个纯净的精神世界,为后世的读书人提供了一个人生范本。并不是他们不想入仕,是入仕的条件不够理想,帝王有时并不像他们自己标榜得那样是真心想用你的才能。

    进入隐居行列的还有那些王朝覆没之际的大儒们。像王应麟(1223—1296),在抗元无望时,选择了隐退著书。只是见到烛泪他会心痛:“活在旧时光里的人,没有未来可言。埋首古籍,或许可以暂时心安。”(见《深宁烛心》)这种状态下,王应麟编写了多部著作。《三字经》是最辉煌的存在。这就是刻在中国人身心深处的儒家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若能出仕,当然是想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但他们的伟大就在于,不管浊世如何,我心依旧是纯洁的。这是中国士人坚守自己精神的一种气节。这种坚守很难,但甬城的先贤们,就用这种方式捍卫自己的尊严,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类是通过自身努力,位居庙堂之上,以国家为重,以人民为重,给甬城留下巨大精神支柱的人物。像《宰相之路》中的南宋名臣史浩(1106–1194)。他作为南宋名相和鄞县史氏家族的核心人物,对甬城的政治地位、文化传承及传统民俗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在任建王赵昚(孝宗)教授时,助其通过宋高宗考验,后在宋孝宗时两度拜相,主导隆兴北伐战略制定,力主稳健抗金。他确立甬城的科举与政治地位,由他开创“四明史氏”鼎盛‌:其子史弥远(权相)、族侄史嵩之(名将)延续家族影响力,成就“一门三宰相”的南宋政治奇迹。首次拜相即上书为岳飞昭雪,促成孝宗追复其官职、封鄂王。由此在东钱湖畔人们建“岳鄂王庙”来纪念岳飞,也有对史浩的称颂之意。而在民间,对他也多有肯定,像甬城中秋不过十五过十六的风俗就传说因他而起。他重视孝道,对宁波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漫漫宰相之路,也是他问心无愧的人生之路。”作者在篇末如此评价。我认为非常得当。

    更有一类是有着铮铮铁骨脊梁的人物。从这些先贤身上,我看到了挺立在浙东大地上坚不可摧的甬城脊梁。选入本书的大儒,像宋代张孝祥、王应麟等,明代方孝孺、张苍水等,清代万斯同、全祖望等,无一例外都有一身傲骨,都有很深的家国情怀。为了国家的更好发展,他们与奸人佞臣斗争;为了民族大义,可以抛头颅洒热血。如明末清初之际,为了抵抗夷族入侵,文弱书生表现出刚强的一面,以一己之力组织抵抗,筑就了甬城大地上最为坚硬的脊柱,令我们仰望。

    选入本书的抗清志士有五位,占比超四分之一。如《铁骨书生》中的主人公黄宗羲便是如此。黄宗羲(1610—1695),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史学家。十六岁时其父黄尊素被宦官迫害致死,两年后在庭审该宦官时,他袖怀铁锥,直接击杀父仇人。在朝堂他敢这样怒发冲冠,敢如此直面奸党,哪里是文弱的书生?在明朝灭亡之际,他更是毁家纾难,组建世忠营,追随南明政权,积极抗清,在抗清失败后避入四明山。他爱憎分明,不管是个人也好,家国也好。即使明亡后仍特立独行,坚守遗民气节,拒绝出仕清朝,展现一个书生应有的气节和铮铮铁骨。

    《孤臣希声》里的钱肃乐(1606-1648)同样如此。在他三十八岁那年他作出起兵抗清的抉择,随后的四年,他带领着兄弟子侄以及家丁仆从,走上了无法回头的殉难之路。什么是国之脊梁,这就是!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虽知难以成功,仍尽力去做,是为忠于家国。此实为我甬城之骨气,石骨铁硬,一点不假。

    拥有铁骨的不仅仅是这些抗清志士,《读书种子》中的方孝孺更是如此。在朱棣大怒,厉声问道:“你不怕死,难道也不顾九族吗?”方孝孺慨然应答:“即使诛我十族又能如何?”从来没有诛十族的,却从方孝孺开始了。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号逊志,浙江宁海人,明代著名学者、思想家,世称“正学先生”,是读书人的榜样。其人生因靖难之役而成为历史悲剧的象征,他所坚守的“正”的理念,是大多数士人的理念,是甬城人刻在骨子里的理念。而他的做法尤其激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面对叛逆的不按规矩出牌的朱棣,大声责骂:“燕贼篡位!”而成为叔侄相争的牺牲品,由此也成了甬城铁骨脊梁的代表。

    还有一道耀眼的民族脊梁,那就是张苍水(1620—1664)。1645年,张苍水与同乡钱肃乐等人在宁波起兵抗清。随后十余年间,他与抗清义士辗转于浙东、福建、安徽等地,与郑成功、张名振等抗清势力配合,多次率军北伐,试图收复失地。兵败后,仍率部在舟山、象山一带坚持游击战,见复明无望后,解散部队,隐居在象山花岙岛。1664年因叛徒出卖被捕,在杭州就义,与岳飞、于谦并称为 “西湖三杰”。

    抗清十九年,明知以卵击石,仍勇往直前。“即便如此,他还是选择了虽千万人吾往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不可救而救之。他需要给自己的信仰一个交代,漫长的人类精神史上,人的高贵就在这里吧,为了一种信仰,可以摒弃利益,甚至放弃生命。”作者如此肯定张苍水,我非常赞同。他的民族英雄主义与不朽的精神气节,是甬城人民引以为荣的骄傲,也是甬城一以贯之的精神传承。

    还有一类是以独特学说思想建构文化之道的人物。从这些先贤身上,我看到了他们自律的成长之路,他们或著书立说,或建楼藏书,成为我们取之不竭的精神食粮。一个人的成材离不开学习,这些先贤,个个都是学富五车,有的文武双全,在思想、学术上都颇有建树。像明代的王阳明(1472—1529),在贵州龙场顿悟后创建以“心学”为核心、践行“知行合一”观的阳明学,既丰富了宋明时期的理学思想,又强调人们要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追求自我精神觉醒。这就大大推动了儒家学说的平民化,即使到现在,阳明学仍在蓬勃发展,指导人们学习生活,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之一。

    而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更是接轨当代。他认为君主的本质应是为天下服务的“公仆”,但后世君主却将天下视为私产,通过暴力夺取政权并压迫百姓,这是本末倒置。也正是他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提出了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政治构想,使他被誉为 “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而明代鄞州的沈光文(1612—1688),在抗清期间,却因一次意外的台风被吹至台湾,在无法返回家乡的情况下,他设私塾教授汉语,传播儒家学说,将中原文化带入台湾。在台期间,创立台湾第一家诗社,开创台湾文学,被尊为“台湾文化始祖”。“虽流落荒蛮之地,却从未丢弃民族大义,忧国忧民,他以解救众生于水火的慈悲佛陀,又如飓风送至台湾的光明使者,手执星光,至于暗中点亮中华民族文脉。”《困在岛上的时光》作者如是评价,确为中肯。

    相比较先贤们留下的思想学说,明代的范钦(1506—1585)则以书籍的形式留给甬城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他在月湖边建造的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甬城宣传口号“港通天下、书藏古今”中的“书”即是指天一阁的书。范钦以一己之力留下的七万本藏书,在内容上涵盖经、史、子、集,特别是许多地方志、登科录和政书等,还有大批医学、文学著作和金石碑刻等,为我们研究明代人文历史留下了珍贵资料。也因有这一楼藏书,令甬城人民底气十足,倍感自豪。

    天一阁。

    本书在如何表现人物上也很有特点。书中十九位先贤大儒,十九篇文章,开场各有不同,叙述各有侧重,行文不雷同,各有生趣。这些大儒,每个人都如煌煌巨日,本身自成一书。而在这本文集中,却只能用七八千字的篇幅来展现其一生的精彩,何其难哉。因此作者们都巧于设计,行文精炼,突出笔下传记人物的特点,这就大大提高了可读性。

    从叙事手法看,有的用顺叙手法写其一生,比如有《宰相之路》中的史浩、《吾心自有光明月》中的王阳明、《聚书之旅》中的范钦与《莫比乌斯之路》中的万斯同。这种写法比较符合读者的习惯,也能快速了解传主的生平,以时间为线,比较清晰。

    还有一种是倒叙手法,出场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出场已然是老者,或是从快要死亡的最后时刻入笔书写。

    如《洛阳别》中的严子陵,出场已是垂垂老矣,文章只写了严子陵到洛阳的一次会面,却用“客星侵犯帝星”来突出严子陵的本性。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以传主走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写起,让人一下子掌握全貌,然后用倒叙镜头一样,徐徐拉开帷幕。

    《苍水茫茫》中的张苍水,以囚犯身份最后一次告别甬城的秋天开始,又辅以“阴天”“宽大的云团翻卷着”来渲染悲凉的气氛,这种直接写即将死亡时的场景,事业未成却天不假年的悲痛,确实非常震撼。

    另外《深宁烛心》中的王应麟、《始于冬季》中的屠隆、《铁骨书生》中的黄宗羲,以及《天涯风尘客》中的陈撰,都是先让读者看到了一个老人的形象,然后又倒叙的手法来补全传主跌宕起伏的一生。

    还有一种是从传主中年时写起,以一次非常特别或重大的事件入手,像《孤山梅隐》中的林逋、《旧雨江湖远》中的吴文英、《读书种子》中的方孝孺,都是从中年写起,然后向两头延展。

    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以重大事件开头能抓住读者注意力,让人产生想要快点知道结果是什么,而快速入局。

    还有几篇例外的是只写了传主几年的时光,而没有写整个人生,如严子陵与吴文英,以局部反眏整体,这个把握会更难点。但显然作者们处理得还不错。

    宁波新城区

    本书打破了传统历史人物的刻板形象,用简洁传神的笔法描绘出大儒们的传奇人生,探索了甬城的文化精神源头,受到了诸多肯定。但俗说人无完人,书籍也一样,我觉得书中个别之处可以商榷,有关历史问题可以讨论,希望可以有更好的呈现。

    第一是有关史实问题。现在一般是根据一些文献来判断,有时涉及到文献本身的可信度,所以不好说谁对谁错。关于《困在岛上的时光》中的沈光文去台时间,由于各式文献记载长期混乱,对沈氏去台时间,有1649、1651、1656、1662年等多种说法。根据有关资料,我认为,沈光文很可能是1662年七月抵台,时年50岁。依据有两,一是沈光文在《东吟社序》(《重修台湾府志》卷二十二 艺文(三) 第 661-663页)的自述,“余自壬寅,将应李部台之召,舟至围头洋遇飓,漂流至斯.海山阻隔,虑长为异域之人,今二十有四年矣。”序下落款为:“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岁梅月,甬上流寓台湾野老沈光文斯菴氏题.时年七十有四。”一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出版、蒋毓英纂修的《台湾府志》,《沈光文列传》(卷之九第219-220页)有关沈氏的记载:“……辛卯,从肇庆至潮州,由海道抵金门。壬寅,八闽总制李公率泰闻其名,遣员致书币邀之,斯菴不就。七月,挈其眷买舟欲入泉州;过围头洋,遇飓风,漂泊至台,不能返棹,遂寓居焉。……”沈光文生于1612年,壬寅是1662年,李公率泰即沈序中的“李部台”,他担任福建总督(后曾与浙江合并为“闽浙总督”)的时间在1656年至1664年之间,这与他邀请沈光文时间上相符。造成误判的原因是以往一些引用的沈氏传记的该段文字,漏了“壬寅”两字。作《东吟社序》在乙丑岁,是1685年,时年74岁,此时留台刚好24年。

    第二是一些地名的正式称法。如本书序中“古老的余姚江日夜不停流淌着”中的“余姚江”,该江的正式名称是“姚江”,别称是“余姚江”。个人认为用正式名更好一些。

    第三是书中有些文字可以表达得更完美些。如《宰相之路》中“史浩,出生于1106年的中国,距今九百一十余年。”个人认为,古人的出生年一般可用年号来表达,后面的公元年份可以括注方式表现,距今多少年用约数即可。在《海天畸儒》中“他出生于万历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00年。”完全可以写作“他出生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既简洁又规范。

    不一定是瑕,更不会掩瑜。我想书中这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从历史的神坛上走了下来,通过本书,让我们欣赏到了他们真实的一面。这,应该是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

    作者简介:黄挺女,笔名黄岚,浙江慈溪人,法学硕士,全国公安文联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天文学会会员。著有《黄岚诗钞》《诗心游踪》。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
    相关新闻
    大阪世博会,宁波市礼为何是它?
    这本书再版首发,藏着98位海宁名人的传奇人生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