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平,原为浙江旧县名,1958年撤销后并入武义县,现为武义县柳城畲族镇及周边区域。
宣莲,即产于宣平的莲子,因其品质独特而成名。
如今宣莲从千年贡品蜕变为“共富金钥匙”,年种植面积在8000亩左右,成就为一方农家致富产业。.
笔者上世纪九十年代供职谋生于农口系统,与宣莲多有接触,曾撰宣莲简介,入编《浙江省名优农特产志》及本县中小学乡土教材。所以对宣莲有些许感性的认识。
伏天的日头火辣,七月流火,柳城畲乡(宣平)水田里的莲花开得正盛,荷叶田田挤挤挨挨擎着,夏风一过,便翻起层层碧浪。花是粉白的,瓣尖抹着胭脂红,映衬着莲蓬的青沉。连片荷田成“十里荷花”一景,吸引了一波接一波的游客。
宣平的农田,冷水,烂泥,偏就养出了“宣莲”这等灵物。
入夏的莲蓬脸面黑青,拳头似地杵在荷秆上,农家大叔蹚着没膝的烂泥下到水田去,于荷叶丛中穿穿插插,攀到莲蓬,咔嚓一声脆响,莲蓬便从茎秆上摘下。酷暑下,演绎的正是“汗滴荷下土”。
新采的莲蓬堆在自家檐下。农妇们围坐小凳,青褐色的莲蓬壳硬实,需得用巧劲掰开。指尖捏住一粒浑圆的莲实,指甲盖抵着墨绿外皮,“㕷”一声脆响,才露出里头白玉似的莲粒来。这活计是极累人的,剥得久了,眼就花了,手就木了,指腹便生出老茧,指甲缝里也染了青褐。剥出的莲子还须得再剔芯——用细针尖儿往莲子腚上一挑,轻轻旋出短针似的碧绿莲芯,一颗一颗,一针一针,剥好的圆粒放在奶奶辈传下的粗瓷碗里,苦气就清冽冽地散开,也一并带出了原野本色的清香。
宣平古城街边摊子上售的,便是这般一粒粒手剥的宣莲。粒粒如羊脂玉雕成,颗大肉厚,圆润饱满,闻之有股子清香。
早年烧莲子是纯农家手段。烧木柴的土灶间,陶土瓦罐煨着水,拈几颗白生生的莲子扑通扔下去。白玉珠就在沸水里沉浮,起初还硬倔,翻滚着似不肯服软。老辈说,火候要慢,性子要静,熬着熬着,这玉粒便渐酥了形骸,汤色泛出黄玉的光,待那颗粒转作清透的琥珀,氤氲的水汽里便溢起山野的清香。
喝莲汤,当然是乐事。惯常用吃饭的瓷碗盛上莲汤,在檐下小坐。汤是清亮的,不似荤腥油腻,倒像把整个荷塘月色都煮了进去似地,浪漫!莲子入口是绵的,化在舌头上透出一丝清甜的回甘,竟绝无半分烂泥的浊气。想起县志里说,“嘉庆六年,宣莲入贡”,此物清朝列为贡品,不知当年驿马飞驰千里送宣莲时,可曾颠碎这冰玉般的魂魄?那嘉庆皇帝老儿可晓得剥莲人指头结了几层茧痂?可曾知晓剥莲人的指尖,浸过多少晨露与暑气?可曾知晓这宣莲的“粒粒皆辛苦”?
莲子芯是苦的,这苦味原是藏在绵软深处的。农家人却道此物清心,总舍不得弃。想这莲生于淤泥,成于冷泉,经烈日晒过,又被粗粝的手指一粒粒剥净、挑芯,苦与甜原合一体,这不像是印证出了烟火人间的甘中有苦、苦中有甜吗?
蝉声忽地更噪了,空碗搁在青石磨盘上。日头偏西,檐影斜斜落在院前青石板。剥下的莲蓬壳在墙角堆成了小山,风一过,窸窸窣窣作响,似在细诉着莲农的辛苦。
宣莲好吃,种莲辛苦。又是一年莲熟时,是甜是苦,我迷糊着。
“转载请注明出处”
焉鼎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