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用创新,实现更多“布”可能

    潮新闻 记者 滕一韬 汪驰超 柯桥融媒体中心记者 潘鑫 盛淑红 通讯员 赵昕怡 梁琳2025-07-16 03:13全网传播量4.2万
    00:00
    00:00
    01柯桥作为“国际纺都”,全球每四块纺织面料就有一块来自此地,正以科技、人才、改革推动纺织产业跃迁,成为传统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的样本。
    02浙江东进新材料有限公司与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合作,研发高防水透湿复合面料,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细分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世界第三,2024年新产品销售收入达3600万元,预计2025年超6000万元。
    03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反应性聚氨酯涂层团队采用新技术,建成车用超纤革反应性PU生产示范线,打破国际技术垄断,近三年新增销售12.9亿元、利润2亿元。
    04柯桥纺织跨界创新,研发神舟返回舱伞绳、深海系泊特种缆绳及人造血管,从航天航空、深海探测到医疗健康,持续扩大跨界版图,为相关领域提供重要支撑。
    05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通过“高校+平台+企业”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全流程数字化体系,集聚高水平创新团队和人才,突破关键技术,荣获多项科技奖,与百余家企业合作,持续激发柯桥纺织动能活力。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世界纺织看中国,中国纺织在柯桥”。柯桥是“国际纺都”,全球每卖出四块纺织面料,就有一块从这里的经纬交织中诞生。

    现如今,这片曾以“日出华舍万丈绸”闻名世界的土地,正上演着更为深刻的蜕变——以科技为梭、以人才为线、以改革为机杼,实现了一块布的跃迁之路。

    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全景。柯桥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一块布在创新的熔炉中淬炼出“上天入海进人体”的“七十二变超能力”,成为浙江传统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的生动样本。

    科技赋能:一块布的“硬核进化”

    走进浙江东进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实验室,研发经理乔路阳随手拿起一块看似普通的黑色布料对着水龙头冲淋,泼上水后黑布并未变湿,水珠反而顺势滚落。

    “这种高防水透湿复合面料采用了疏水性薄膜防水技术,同时还兼顾了高透气、透湿性能。”乔路阳介绍,从过去技术被国外垄断、相关薄膜依赖进口,到如今公司主营的这款面料在细分市场占有率已达国内第一、世界第三,这背后正是得益于与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开展的实验室共建的深度战略合作。

    乔路阳与创新中心郑今欢教授测试防水布料。柯桥融媒体中心供图

    自2022年12月以来,“功能性面料创新实验室”紧跟国际发展趋势,以低碳染整加工和新型复合涂层技术为研究方向,组建了专业研发团队,更好地助推企业实现人才培养、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其中,作为团队成员的乔路阳便是企业吸纳的高校优秀人才,毕业后实现直接入职。

    而截至目前,团队已完成新技术新产品15项、在研新技术新产品9项。2024年东进新材料公司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3600万元,预计2025年新产品产值将达到6000万元以上。

    新能源车用PU材质皮革。潮新闻记者 汪驰超 摄

    在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的反应性聚氨酯涂层实验室内,“一块布”更突破了以往“遮风挡雨”的传统认知,做成了新能源车用革。

    “车用革一般需要具备阻燃、抗菌、防霉、耐日晒、易去污等特性,同时还要保证一定的舒适感。”反应性聚氨酯涂层团队博士后胡能介绍,传统聚氨酯基(PU)涂层加工技术存在高能耗、高污染、溶剂残留等问题,团队采用的新一代超纤基布涂层技术实现了反应性PU涂层聚合、成型同步,在满足功能设计的同时,也更绿色环保。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联合浙江禾欣控股有限公司共建成车用超纤革反应性PU生产示范线10条,形成2400万米/年生产能力,开发了阻燃、自清洁等系列车用高端产品,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近三年新增销售12.9亿元、利润2亿元。

    跨界破圈:布料的“上天入海进人体”

    在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的展厅里,一个红白相间的降落伞、一段白色的粗缆绳、一卷极细的管状材料组成了“明星展品”。中心副主任戚栋明笑着揭秘:“这些都是柯桥纺织的‘跨界创新’,能上九天揽飞船,可下海洋拉索,还能深入人体守护健康。”

    从航天航空、深海探测,再到医疗健康,柯桥纺织的跨界版图持续扩大。

    戚栋明介绍神舟返回舱伞绳。潮新闻记者 汪驰超 摄

    “去年神舟十八号返回舱降落伞上的伞绳就是我们中心与企业共同研发的。”戚栋明表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不仅能够承受高强度拉伸,还能够适应太空的特殊环境,具备防宇宙射线的能力。

    深海系泊的特种缆绳。潮新闻记者 汪驰超 摄

    “深海系泊的特种缆绳则是采用高分子的工业涤纶丝来做支撑材料,一根缆绳的拉力就足足有2200吨,不仅具有强度高、耐磨性好的优点,还能够抵御海水腐蚀,使用寿命高达30年。”在戚栋明看来,国内首条“深海系泊缆绳”的研发不仅为“深海一号”提供了稳固支撑,也让我国深海资源开发有了“国产筋骨”。

    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人造血管。潮新闻记者 汪驰超 摄

    “这是我们新一代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人造血管。”在戚栋明的手上,看似平平无奇的一段白色软管,不仅能放进人体,还能用于透析,甚至针头注射也不会漏。他介绍,相比于前一代,新型人造血管的性能有了进一步提升,患者无需再吃抗凝药,还能接受反复穿刺,安全系数更高。

    “此前小口径人造血管的制备技术被国外公司垄断。我们自主设计的膨体PTFE人造血管目前正在计划推向市场,这将对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国产化具有重要意义。”

    协同创新:织就产业升级生态网

    一块布料,制作出同个花纹下的不同颜色需要多久?在浙江元密码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室内,工作人员通过AI系统,只花了十几秒的时间。

    创新中心数字时尚团队。潮新闻记者 汪驰超 摄

    “对于面料企业来说,我们提供可以快速实现花型提取、调色的软件开发。还有服装的智能搭配系统的研发,比如一件上衣,一个包包,如何智能搭配一条合适的裤子。”在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数字时尚团队、公司创始人钱狄青看来,数字化是纺织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也能够进一步为企业实现降本增效。

    “从一根纱线到一块面料,再从一块面料变成一件衣服,都能够实现数字化,而且视觉效果也是抓人眼球的。”钱狄青表示,构建“设计-研发-制作”全流程数字化体系,通过数字化的方案和针对性服务也将助力企业从“千厂一面”迈向智能化、个性化的新生态。

    创新中心部分荣誉。潮新闻记者 汪驰超 摄

    在戚栋明看来,创新成果的持续涌现,离不开“高校+平台+企业”的协同创新机制。“中心围绕先进纤维材料和绿色纺织染整两大主攻方向,在源头纤维端、中间印染环节、未来纺织领域均建立了研发团队,通过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的良性合作模式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创新中心部分合作企业。潮新闻记者 汪驰超 摄

    “编制在高校,科研在中心,服务在企业。让有情怀有想法有资源的人在这里碰撞。”而截至目前,中心已集聚高水平创新团队14个,拥有国家级人才13名,集聚各类高端人才超400余人。累计突破“卡脖子”和关键核心技术13项,荣获32项省部级科技奖和国家级行业奖。此外,还和百余家纺织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累计吸引工程师7.3万余名、服务企业近2000家次。

    “接下来,我们还将依托‘基础研究-中试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生态,持续激发柯桥纺织的动能和活力。”戚栋明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浙江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会
    相关新闻
    “柯桥多巴胺 酷玩趣无限”2025柯桥夏日欢乐冰雪季启幕
    快速抵达最偏远山村 柯桥区稽东消防站正式投用
    兴村有我!柯桥选调生“点”亮乡村振兴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