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荷花盛放的季节,随处都能看到对荷花的赞美之词。前几天不经意中刷到一个短视频,主持人是一位当地文化名人,他侃侃而谈,从佛教的莲花座讲到道教的一品清莲,最后自然落到了周敦颐的《爱莲说》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他反复吟诵着这两句经典,直夸莲花有洁身自爱的高贵品格,是君子品德的象征。留言中众人纷纷附和,有人甚至提议为“高洁的莲花”干杯。
在一片对莲花的赞美声中,我的脑海却忽地冒出一个不合时宜的念头:如若没有淤泥的“污染”,这荷花还能生长吗?还能“濯清涟而不妖”吗?离开了这被贬为污浊之物的淤泥,莲花岂不成无根之物,还能洁身自爱吗?这个疑问一旦产生,便如鲠在喉,让我对千百年来,对荷花的颂歌产生了别样的思考。
淤泥与荷花,本是自然界中相得益彰的天合之作。淤泥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为荷花提供生长所需的全部营养;而荷花则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部分又回归淤泥,形成良性循环。在生态系统中,这是一种典型的互利共生关系——我负责供给滋养,你负责貌美如花。这本是自然界中,最朴素也最伟大的真理之一。
然而,周敦颐的《爱莲说》却将这二者割裂开来,并赋予截然不同的文化蕴含。文中将伏在最低层、永无出头之日却哺育莲花成长的淤泥,贬低为污浊肮脏的象征;而将从淤泥中攫取营养、然后亭亭玉立的莲花,抬高为高洁品质的化身。这种二元对立的表述,虽然旨在借物喻人,却无意中扭曲自然界的真实关系。
这种思维模式背后,恐怕与传统的社会观道德观有着深刻联系。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人们倾向于赞美那些出人头地的成功者,而忽视那些默默无闻、俯身劳作、与世无争的普通劳动者。就像我们多看到水面上摇曳生姿的荷花,却看不见水下提供支撑的淤泥。
一幅完整的莲花图,其实也是一幅生动的社会图景。粉色的莲花高高在上,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和人们赞美的目光,仿佛天生就该如此美丽;而淤泥则被永远踩在脚下,不仅无人问津,还要背负“污浊”的骂名。莲花可以尽情地“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以“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但这一切的基础,却是淤泥无声的奉献与承载。
更有意思的是,从生态角度看,淤泥完全可以与荷花不相干。没有荷花,淤泥完全可以滋养菹草,培育芡实,供养其他水生植物。是荷花需要淤泥,而非淤泥离不开荷花。但令人唏嘘的是,淤泥因为养育了荷花,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感激,反而落了个污名,被视为低贱下品,一世饱受讥嘲。
其实,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既欣赏“荷花”的美丽,也尊重“淤泥”的价值;既推崇卓越成就,也肯定平凡奉献。只有建立起这样的价值体系,社会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各类人才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发展空间。
或许,真正的君子品格,不在于“出淤泥而不染”的孤高,而在于明白自己与“淤泥”的依存关系,有谦卑和感恩之心。我以为,这样的认知才是对周敦颐《爱莲说》的真正超越,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智慧。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