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朋友圈看到黎明编发在公众号的文章《神奇的村庄》——影像是我们村的,稿子是她写的,讲的自然是有关我们村的点滴:我们村好美,好有故事,而写作的人、讲故事的人也不少,包括路福爷爷、毛根强老师、她的父亲建华哥、她叫舅舅的丽水大哥等。黎明还特别说到,一琴家孩子前些年来外婆家玩,也写了一篇作文,很生动。
黎明说到的这些点,引起了我的注意,也再次激起我浓浓的组织鼓励更多的村人——常住在村里的或常年漂泊在外的,老一代的长者或村二代、村三代,都来写一写村庄的念头。我想,我们的前辈可能受限于当时的条件与环境,能够阅读、写作的,不一定很多。但现今的村二代、村三代,成长环境与条件已完全不同,尤其他们所受的教育、所见的世面,和老一代人比已是天差地别,对这些新生代来说,“写”应当不是问题。更何况,他们之中或许本来就有不少人写过稿子,只是缺少一个交流的平台,故而没有机会让更多的村人、乡亲知晓分享罢了。那一刻,我就想起,我们家孩子小学时,也写过一篇在电厂溪边捉鱼的作文,也很生动。
那么,如何来做这件事呢?我思忖着,想到了几点。一是征稿,即面向村人征集写我们村的文稿,可以是往昔写的旧作,也可以是应征新写;二是设奖,即对来稿进行一个评比,并象征性表彰;三是传播,即以“文字+朗读+图片”的形式,通过公众号平台推送,并在朋友圈、微信群等社群进行转发。尤其对正在读小学、初中的新生代们,我想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来可以鼓励他们多回老家,更深地走进村庄、土地,更亲地走近亲人、邻里;二来可以激励他们都来写一写眼中的村庄、心中的老家,培养观察和记叙的能力;三来可以通过氛围的营造,进一步培养激发他们阅读、写作的兴趣,对成长及至长远有益。我想,如果活动能够做起来,那么对于孩子们,对于我们,对于长辈们,对于村庄,都是既有意义,又有点意思的。甚至,不管能“征”到多少稿子,也无论质量高低,我想对于我们开山辟土、含辛茹苦的先人,也是一种告慰——当然,此为后话。
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英川镇黄谢圩村 刘德荣/摄
有感于黎明多年来对挖掘、记录及宣传我们村的热情,第二天,我把这样的想法跟她说了,也算是读她文章、公众号之后的一个反馈。电话里,黎明很高兴,甚至有些兴奋,当晚就创建了我们项目组的微信群,并草拟了活动的初步方案。我相信,这同样是基于她对村庄、对土地一份真挚的爱。而相约一起参与的毛老师、建华哥、晓艳、美华、晓芳等,也一样满怀热忱,信心满满。
几天后,由我们几人共同发起的“黄谢圩·我们村”系列征文征稿活动,在经过视频会议、文案起草和公众号编辑等流程后,便正式拉开帷幕了。活动以“记录乡愁 留住乡情”为主题,首期设五个分支,包括“孩子,你好”村二代、三代作文比赛、“黄谢圩·我的村庄我的家”征文比赛、“我愿成为村里的……”村人愿想征集、“那年·那时·那书”村庄家书征集、“瞬间·永恒”村庄老照片征集等,可谓“乡愁浓浓、乡情满满”。在讨论的过程中,我还提出以老家清晨鸡啼的时间为公众号活动启事和后续文章的发布时间,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
一村一世界,一隅一天堂。我们期许有更多的村人都来关注活动,投身活动。写一写我们村——这个名叫黄谢圩、有着近七百年历史的小山村,写一写我们的出生、成长与经历,写一写我们的家人、邻里和长辈,写一写这里的青山、绿水、溪流、屋舍、巷子、田园,还有她的晴雨四季,这不只是记录一份乡愁,留住一份乡情,更是传承一种信念与精神。
一叶一菩提,一笔一乾坤。我们欢迎有更多的村人都来参与活动,守护活动。让我们都拿起笔来,写一写我们村,通过“写”,通过语言文字,通过内心独白,再一次对自己,也对更多的人说:我是黄谢圩人,我爱这里,我曾经来过!
(作者系浙建集团企业文化研究会专职副主任,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蝉鸣松鼠阅·读书会发起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