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由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联合主办的“色织人生,心向疗愈——多维交互疗愈工坊”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艺术大院望境学舍正式拉开帷幕。学员由中国美术学院学生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学生组成。教学团队汇聚了艺术学、心理学及数字技术领域的海内外导师,共同开启这场为期一周、融合多学科智慧的前沿探索之旅。日前,课程成果展已在浙大儿院滨江院区展出,通过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为公众打开了一扇理解ADHD(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儿童内心世界的窗口。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高嵬致辞
在工作坊开幕式上,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高嵬阐述了本次工作坊的重要意义。她指出,该课程是国内首个系统整合色彩心理学、戏剧疗愈与数字交互技术的疗愈实践项目,旨在搭建艺术与科学沟通的桥梁,深入探索情绪可视化表达与身心疗愈的创新路径。她强调,跨学科协作为心理疗愈提供全新的方法论支持。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师陈道道在发言中谈到,这种深度的跨界合作不仅拓展了艺术表达的疆域,其核心价值更在于为参与者打开一扇全新的情绪表达与探索之门。
李悦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
为实现高嵬副教授提出的“情绪可视化”目标,学员们围绕五个方向展开了首次跨学科实践。全体学员在导师的引导下,依据预设的五个创作方向——版画拼贴、书写折纸、线性搭建、涂鸦交互和故事长卷一一进行分组破冰活动。各组围绕其主题展开了热烈的初步方案讨论。例如,版画拼贴组探讨如何将抽象的情绪图形转化为借助AR技术呈现的动态影像;线性搭建组则专注于研究如何利用吸管等线性材料进行立体的情绪表达;涂鸦组构思在回收试卷纸上创作压力主题作品,并计划融入传感器技术。
Arthur Schwebke发言
来自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心理学专家Arthur Schwebke介绍了精神疾病的元素、ADHD诊断标准以及Diathesis-stress模型,为色彩疗愈提供理论支撑。Schwebke教授在现场观察时表示,从首日分组讨论中已能清晰感受到跨学科思维碰撞所激发的火花,例如书写折纸组尝试将文字情绪表达与导电墨水技术相结合的思路,展现了科技赋能艺术疗愈的创新潜力。
伦敦艺术大学副教授Joao Marrucho现场授课,不仅揭示了色彩对人体生理与心理的影响,同时向学生传授“同理心地图”“双钻模型”“疯狂八分钟”等前沿设计框架。其中,在理解用户需求与共情洞察的场景里,同理心地图是有力工具。它以清晰框架,从“共情对象(WHO)”出发,明确聚焦人群与情境角色,围绕目标(GOAL)探究行动需求,再通过“看(SEE)、说(SAY)、做(DO)、听(HEAR)”捕捉行为信号,最终深入“思维感受(THINK and FEEL)”,串联起对他人认知、情感与行为的全方位共情理解,帮助使用者精准搭建起与目标群体心灵沟通的桥梁。两位国际导师共同构建起“理论——实践——技术”的闭环指导,带来的学术分享使学员在设计、交互、心理学等多领域受益匪浅。
Joao Marrucho导师与陈仲平导师共同授课
Joao Marrucho导师与学生进行交流
在充满创意氛围的活动现场,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小朋友们加入创作,共同开启了一场奇妙的艺术创作之旅。他们满怀期待,围绕各类创作材料兴奋不已,黏土的柔软、丙烯颜料的多彩,成为激发灵感的钥匙。生活里的热爱,是他们创作的宝藏素材,坦克的硬朗、章鱼的灵动、奥特曼的英勇,还有动漫人物格雷的独特魅力,都被小朋友们惦记着要融入作品 。他们灵活运用不同材料,以黏土捏塑形态,借颜料抒发情感,在长卷上肆意挥洒色彩,将脑海中三维立体的奇妙事物,巧妙转化为二维画面与独特图案,让想象在创作中落地生根,每一笔、每一捏,都是童真与创意交融的生动注脚,勾勒出属于他们的艺术天地。
创作现场
本次工作坊的核心亮点在于其多维度的架构设计。首先,其国际化的导师阵容汇聚了来自中国、荷兰、英国等国的顶尖专家,涵盖艺术疗愈、心理学及数字技术前沿领域。其次,课程设计具有系统性,构建了从情绪表达基础到交互技术应用的完整闭环。第三,项目具有明确的临床结合导向,最终成果将应用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滨江院区的公益空间“拾光图书馆”。伦敦艺术大学导师Joao Marrucho强调了交互技术的关键作用,认为其介入能够有效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创造更沉浸的疗愈体验。
干佳薇导师与学生交流
徐捷导师与学生交流
柳栋元导师与学生交流
7月11日上午,作为“色织人生·心向疗愈”多维交互疗愈工坊的课程成果展,由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色织人生·心向疗愈”多维疗愈活动作品展在浙大儿院滨江院区一楼大厅顺利开幕。本次展览为期1天。
活动现场嘉宾云集,中国美术学院团委书记徐增鎏、专业基础教学部党委副书记童玲君,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执行院长王红江教授、院长助理李悦副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医务社工部主任沈美萍、宣传中心主任祝姚玲、党政综合办公室副主任马寅斐等出席活动,共同见证这场以艺术为媒的疗愈之旅。
高嵬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支持表示感谢,并详细介绍了课程从构思到落地的全过程——通过对ADHD儿童原创作品的二次创作,融入数字交互艺术与色彩心理学元素,最终形成兼具观赏性与疗愈性的展览成果,核心目的便是让更多人看见ADHD儿童独特的思维与情感表达。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执行院长王红江教授在致辞中高度肯定了活动的跨界价值,他表示,这种“艺术+医学”的合作模式为特殊儿童群体的关怀提供了新思路,也为高校间的跨领域合作奠定了基础,未来期待三方可深化联动,探索更多艺术疗愈的可能性。
随后,伦敦艺术大学Joao Marrucho教授、阿姆斯特丹大学Arthur Schwebke教授分别从国际视角分享了艺术干预在儿童心理关怀中的实践经验,学生代表姜逸辰则结合参与课程的经历,讲述了用艺术语言传递温暖的感悟。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一棵由多彩材料拼搭而成的艺术装置树前,孩子们正驻足观察。装置上,丰富的色彩与造型独特的部件相互交织,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他们或凑近端详细节,或伸手轻触,在与艺术装置的互动中,探寻ADHD儿童创作里的奇妙世界,以充满好奇的观察,开启一场艺术与心灵的对话。
色彩斑斓的艺术装置前,几个孩子驻足凝视。装置由ADHD儿童作品二创而来,拼接的画板、立体的构件,满是童趣创意。孩子们安静仰望,在艺术营造的奇妙世界里,探寻ADHD儿童独特的内心表达,以专注的凝视,完成一场与艺术、与特殊群体的无声对话。
交互装置上满是色彩斑斓的创意画作,有奇幻图案与灵动线条。小男孩伸出手,指尖轻触交互按钮,专注探索这些由ADHD儿童创作、经艺术加工的内容,在触摸中感受作品传递的情绪与创意,沉浸式体验艺术疗愈互动。
(以上为团队根据ADHD儿童的画作和想象,使用AI工具生成的动态画面。)
一旁展板,详细呈现课程“引导表达-释放情绪”“多维分析-信息回归”等理念,从ADHD儿童作品二创,到数字交互、色彩心理融合,每处细节都在诉说艺术疗愈力量。医护人员、家长陪伴孩子穿梭其间,共同在艺术互动里,探寻理解 ADHD 儿童内心的密钥,让差异与温暖,借由这些创作与体验,悄然流淌、交融。
ADHD儿童常因表达特殊被误解,而艺术是他们抒发内心的重要通道。此次展览融合专业艺术创作、临床医疗经验与数字技术,既展现ADHD儿童的精神世界,又让参与者在互动中收获疗愈。当艺术之桥连通差异与理解,温暖与希望正双向流淌,为特殊儿童群体的关怀写下生动注脚。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师陈道道主持开幕式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高嵬致辞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执行院长王红江教授致辞
伦敦艺术大学Joao Marrucho教授致辞
阿姆斯特丹大学Arthur Schwebke教授致辞
学生代表姜逸辰致辞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