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潮评丨“8吨垃圾里翻手表”为何没能引起共鸣?

    潮新闻 评论员 高路2025-07-14 07:57全网传播量27.8万
    00:00
    00:00
    017月6日,广东游客卢女士孩子手表不慎被放入高铁垃圾袋,大同市环卫工人在高温下翻找4小时、8吨垃圾后找回手表,此事引发广泛讨论。
    02失物价值与寻找成本引发质疑,一块市场价约300元的儿童手表,如此兴师动众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除非有特殊意义,否则没必要非找到不可。
    03作业环境不容忽视,高温下垃圾迅速腐烂,散发浓烈气味,且可能含有毒有害物质和致命病菌,但两名环卫工人似乎未采取严格防护措施。
    04见义勇为应遵循自愿原则,手表遗失责任在失主,环卫公司和工人无义务帮忙寻找,若额外增加工作应给予相应报酬,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05网友质疑反映社会观念进步,传统“好人好事”叙事需从更多维度衡量合理性,倡导保护好自身前提下的救援,对奉献赞扬和对理性肯定都是文明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环卫工高温下翻找垃圾

    近日,一则“环卫工人高温下翻8吨垃圾找回儿童手表”的新闻引发广泛讨论。据山西大同本地媒体报道,7月6日,广东游客卢女士孩子的手表不慎被放入高铁列车的纸质垃圾袋中。收到求助电话后,大同市相关单位的环卫工人在高温下寻找4个小时,在翻找了8吨垃圾后,终于找到了手表。有网友认为没有必要,此举并不体恤一线环卫工人。

    “8吨垃圾里翻手表”,环卫工人不畏艰辛、助人为乐的精神值得褒奖,市政部门急群众所急的工作态度也值得肯定。但此次事件为什么引起不少质疑,恐怕还在于事情本身存在许多值得商榷之处。

    失物的价值和寻找的成本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质疑者指出为一块市场价约300元的儿童手表如此兴师动众,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事件中的失物是一块儿童手表,除非有什么特殊意义,否则确实没有非找到不可的必要。当然,如果比较简单、顺手而为也无不可,但翻了8吨垃圾才找到,的确是个不小的负担。

    作业环境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这是一堆垃圾不是普通杂物。高温之下,垃圾在迅速腐烂,每时每刻都在散发浓烈的气味,即便佩戴口罩也未必能隔绝,何况要在垃圾里面细细翻找。这其中存在无法回避的卫生和健康问题。垃圾来源复杂,里面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更可能弥漫有致命病菌,必须采取合理的处置办法,穿戴必要的防护装备。可是从媒体报道的情况看,两名环卫工人似乎并未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

    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事要遵循自愿的原则。要看到,手表遗失的责任在失主身上,环卫公司和环卫工人并没有义务帮她寻找。那么,到底该如何界定环卫工人的行为?如果是公司额外增加的工作,有没有给予相应的报酬?如果环卫工人冒了风险,付出了劳动,最终却被一句“无私奉献”轻描淡写地带过,这显然有违公平的原则。

    网友们的这些质疑反映出社会观念的进步。对于一些传统认为的“好人好事”,单一的叙事已经不能准确反映社会现实和诉求,需要从更多的维度衡量其合理性。比如,不求回报不再被视为理所当然,见到溺水者不敢贸然施救也不再被简单指责为“见死不救”。社会应该积极褒奖见义勇为者,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而相比于大浪前奋不顾身的一跃,我们更倡导拨打救援电话,在保护好自身的前提下的救援。社会不仅需要“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勇气,更需要预估风险、量力而行的冷静。对奉献的赞扬和对理性的肯定都是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明的实现,也需以文明的形式。对游客暖心也要对环卫工人暖心,这样的暖心才是真正的暖心。只有当每个人的权利都被认真对待,每种付出都得到应有的尊重,文明才是真正可持续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