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小时候,在江南水乡,常听这首广为传唱的江南民歌。如今,这首旋律委婉、感情细腻的中国民歌,已成为享誉世界的经典之作,是中华文化代表元素之一。
一卉能薰一室香,炎天犹觉玉肌凉。盛夏,茉莉花开,珠圆花瓣,静伏枝头,小巧玲珑,洁白如玉,皎洁清雅。茉莉之名,源于译音“抹丽”,意思是说此花漂亮,能使许多美丽花朵黯然失色。茉莉是盛夏香花,盛夏时节,许多花朵进入休眠期,茉莉却依然开出冰清玉洁的蓓蕾,花开之时,花香浓郁,香飘久远。宋代,杭州诗人董嗣杲曾赋诗“雪缀柔枝冷未融”,描写茉莉给盛夏带来清凉的意境。
茉莉,自古是民间喜爱的花朵
茉莉花种类繁多,有蔓性茉莉、木本茉莉、宝珠茉莉、洋茉莉等种类。蔓性茉莉,枝条柔软,分单瓣、重瓣两种。单瓣种茉莉花蕾尖头,纤小瘦长,花瓣单层,着花多,花香较浓,但生长缓慢,产量低。重瓣种茉莉花蕾圆头,饱满,花瓣复瓣,生长迅速,产花量大,有浓香,被广泛种植。木本茉莉,丛生,枝干粗,花大而稀。宝珠茉莉花形特大,像白莲花,花瓣多层,花香最浓,是茉莉中的珍品。洋茉莉花,色白,清香可人,形如桃花,便于地栽。
玉骨冰肌耐暑天,暗麝着人簪茉莉,茉莉花香味迷人,自古有“人间第一香”美誉,因净洁幽雅,花香远飘,被古代文人称为“雅友”,是文人书房消夏之雅物。
在古代民间习俗中,茉莉花是女子喜爱的装饰品,古代女子喜欢把它簪在发髻上,既可享受花香之芬芳,又有装饰之效。簪戴茉莉花于发间习俗,源于晋代,在宋代尤为流行,妇女以簪茉莉为时尚。苏东坡流放海南时,见黎家女子头上均簪茉莉,曾写下“暗麝着人簪茉莉”诗句。
茉莉除了簪鬓外,在宋代时兴用茉莉花制作茉莉花球,常将丝线茉莉拴成球,挂在衣钮上,或盛在麦秆精编的小笼子中,佩在身上;或编串成小花环挂在少女颈上;宋代范成大曾以诗句“忆曾把酒泛湘漓,茉莉球边掰荔枝。”描写心灵手巧姑娘用丝线穿过茉莉花心、制成洁白可爱、花香扑鼻的茉莉花球的情景。清代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中记述:当时,有以铜丝钮串茉莉蕊,扎成精美小花篮习俗,放置房间,夜悬绡帐,香生枕席,引入睡乡,令人魂梦俱怡。现在,在婚礼等场合,茉莉是一种很常见的装饰花,常被使用在新娘捧花上。
茉莉花茶,可闻春天的气味
茉莉花瓣可食用,常与绿茶窨制成花茶,又叫茉莉香片,有1000多年历史,其系列工艺流程,根据茶叶独特吸附性质和茉莉花吐香特性窨制而成,既有绿茶天然茶味,又有茉莉花鲜灵芳香,在古代有“可闻春天的气味”之美誉。宋代,诗人范成大以诗句“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记录了茉莉制茶场景。
老家巷子里有一位姓陆的伯伯,在省出版局工作,他很喜欢喝茉莉花茶,陆伯伯家里有许多藏书,小时候,我常去他家看书,当时,听陆伯伯讲,上等的茉莉花茶须采摘含苞待放的花蕾,茶农要在夜间采摘,将刚吐露芬芳的花蕾与茶叶层层铺叠,茉莉花香与茶香气味彼此交融,花入茶魂,可谓上品。
茉莉花,可食可饮,自古可药食两用,中医认为,其香气能理气解郁,使人心情舒畅,常喝茉莉花茶,可清肝明目、生津止渴,延年益寿。古代,民间常用茉莉花食疗,有茉莉花炒鸡蛋、茉莉冬瓜汤、枸杞茉莉鸡、茉莉花粥、茉莉银耳汤等各种食疗菜肴。小时候,奶奶常做的茉莉冬瓜汤,口感清爽,炎日夏季,喝上一碗,清香宜人。
茉莉,有独特的寓意
茉莉花以其冰雪之姿与幽远暗香,在中华文化中有多重文化意蕴,古代诗人常以茉莉玉骨冰肌比喻高洁之人格。古代,茉莉,与瑞香、忍冬、石榴花合称“佛教四大圣花”。汉代,茉莉花随着印度佛教传入中华,以其纯洁的品性,被赋予“圣洁、纯净和神圣”象征寓意,被视作“禅房净友”,象征修行者摒俗求净之心,在佛经中,茉莉被称为“鬘华”,意思是茉莉花可结为花鬘作供奉之用,佛教徒常将茉莉花用丝线串成花环,供奉在佛像前。
茉莉谐音“莫离”,古人常以茉莉表达情谊寄托,由“莫离”衍生出的诗句“送君茉莉,愿君莫离”,是古人对爱情的深情告白。茉莉花语是忠贞、尊敬、清纯、贞洁、质朴、玲珑和迷人,许多国家将其作为爱情之花,青年男女之间,互赠送茉莉花,可表达爱情之坚贞。在巴基斯坦、菲律宾、泰国等国,茉莉是友谊之花,人们把茉莉花环套在客人脖子上,以示亲善、尊敬和友好。
茉莉花有“纯真无邪”寓意,印度诗人泰戈尔是亚洲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有一首《第一次的茉莉》诗歌作品,通过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描绘,以茉莉花为切入点,以象征手法,表达诗人对童年纯真和自然之美的深切怀念 。在泰戈尔笔下,洁白的茉莉花香,早已挣脱了花朵短暂生命的桎梏,融入了人们的精神殿堂。
如今,茉莉花从古代神圣的供品、美女鬓边的装饰、古人待客的香茶,到民歌的世界传唱,它借民间习俗与宗教信仰之舟,早已完成从夏季之花到芬芳永恒的泅渡,成为中华文化独特的精神符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
孟祖平
财富风尚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