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写过《西施,作为历史人物的文献记载及史迹》一文(发《北京晚报》和“浙江日报·潮新闻”),重点叙述先秦两汉典籍,如《墨子》《孟子》《庄子》中的西施载录。本文是续篇之一,主要讲述诸暨、绍兴历代“父母官”对西施、郑旦、范蠡所写诗文、所纂志书、所修祠庙、所对应西施文化的事略。对宋及以前的尽量收录,宋以后明清时期数量趋多,时代靠后,则择要选录。但本文不包含国家级《舆地志》《艺文类聚》《十道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佩文韵府》等古籍所载西施、郑旦的内容,将另行撰文。
一、东汉(公元25—220年)会稽郡志书记载西施及西施古迹
袁康、吴平《越绝书》,赵晔《吴越春秋》,所书内容主要是越国历史,历来视作会稽郡志书之肇始。三人均为东汉会稽(今绍兴)人士。
1.《越绝书》所记西施、郑旦献送吴国。
从该书卷十二节录:越王勾践问大夫种曰:“吾欲伐吴,奈何能有功乎?”大夫种对曰:“伐吴有九术。”王曰:“何谓九术?”对曰:“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币,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槁,以空其邦;四曰遗之好美,以为劳其志……”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曰:“昔者,越王勾践窃有天之遗西施、郑旦,越邦洿下贫穷,不敢当,使下臣种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悦。
勾践于苎萝山索得美女西施、郑旦(《吴越春秋》徐天祜注本卷五)。
2.《吴越春秋》记献送西施、郑旦及苎萝山、浣纱石等古迹。
从徐天祐所注《吴越春秋》节录:十二年,越王谓大夫种曰:“孤闻吴王淫而好色,惑乱沉湎,不领政事,因此而谋,可乎?”种曰:“可破。夫吴王淫而好色,宰嚭佞以曳心,往献美女,其必受之。惟王选择美女二人而进之。”越王曰:“善。”乃使相者国中,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会稽志》:“苎萝山在诸暨县南五里。”《舆地志》:“诸暨县苎萝山西施、郑旦所居。”《十道志》:“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之诸暨苎萝山卖薪女也西施。山下有浣纱石。”饰以罗縠,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乃使相国范蠡进曰:“越王勾践窃有二遗女,越国洿下困迫,不敢稽留,谨使臣蠡献之大王,不以鄙陋寝容,愿纳以供箕帚之用。”吴王大悦,曰:“越贡二女,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
二、东晋(317—420)会稽郡主官王羲之与苎萝山、浣纱石等西施遗迹
孔晔(灵符)《会稽记》王羲之墓葬诸暨苎萝山(嘉泰《会稽志》卷六引述)。
王羲之,永嘉年间随家族南迁会稽山阴(今绍兴)落户,出任过会稽内史等职。会稽内史相当于会稽郡最高行政长官。诸暨为会稽郡属县,王羲之是诸暨的“父母官”。留下历史遗迹主要有:
1.濒临浦阳江诸暨西施浣纱石上的“浣纱”摩崖,世传为王羲之书,宋、明、清志书有载。
2.诸暨苎萝山王羲之墓葬。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王羲之葬诸暨苎萝山,墓由孙绰撰碑文,王献之书刻碑石。可见王羲之对苎萝山西施故里的钟情和仰慕。这是原始记载,非后世追叙。
3.王羲之存世流传的《诸暨帖》。
三、南朝(420—587)会稽郡主官孔灵符《会稽记》及《会稽地志》记西施、郑旦、范蠡及苎萝山(罗山)浣纱石、范蠡庙等古迹
孔灵符《会稽记》,勾践得诸暨苎萝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六转引)。
孔灵符为南朝宋时会稽山阴人,曾为会稽内史,也是诸暨的“父母官”。《会稽记》已佚,《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嘉泰会稽记》及鲁迅《会稽郡故书杂集》等有辑录,内中载:
1.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罗山为苎萝山原名,又名纻萝山)。
2.诸暨县北界有罗山,越时,西施、郑旦所居。所在有方石,是西施晒纱处。今名苎罗山(唐天宝前,苎萝山以南的句无曾是诸暨行政中心,这时以句无为基点,故有“北界”二字)。
3.王羲之墓葬在诸暨苎萝山(见前述东晋王羲之条目)。
4.《会稽地志》记诸暨陶朱范蠡祠庙。南朝梁代夏侯曾先《会稽地志》载陶朱山建有范蠡坛、陶朱庙。可见诸暨范蠡祠庙之久远。《会稽地志》已佚,《嘉泰会稽志》卷九有引述。
四、唐朝(618—907)越州主官吟西施及苎萝山修建西子庙殿
鱼玄机《浣纱庙》(宋刻本《唐女郎鱼玄机诗》书影)。
1.越州(今绍兴)主官元稹诗咏诸暨西施古迹。元稹,字微之,曾任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诸暨为越州属县。元稹《游杭越十韵》诗:“浣浦逢新艳,兰亭诧旧题。”《嘉泰会稽志》卷十诸暨条作注:“浣江在县东南一里,俗传西子浣纱之所,一名浣浦,又名浣渚。元微之诗云:‘浣浦逢新艳,兰亭诧旧题。’”
诸暨西施庙宇相传秦汉时就有,但尚未查到文字。唐朝李商隐、鱼玄机诗词中有诸暨、苎萝山、西子殿、浣纱女、浣纱庙、暨罗女等载及。
2.李商隐《蝶》:“西子寻遗殿,昭君觅故村。”这是对两大美女西施殿宇,昭君故村的遗迹考证。
3.李商隐《画松》:“亦若暨罗女,平旦妆容颜。”暨罗为“诸暨罗山”略称,诸暨罗山之女,西子也。
4.鱼玄机《浣纱庙》:“吴越相谋计策多,浣纱神女已相和。一双笑靥才回面,十万精兵尽倒戈。范蠡功成身隐遁,伍胥谏死国消磨。只今诸暨长江畔,空有青山号苎萝。”诗中点明诸暨、浣纱庙、浣纱女、苎萝山、范蠡,凸显了历史人物的地理符号。
五、北宋(960—1127)越州和诸暨县主官记录西施、范蠡及苎萝山、苎萝村、浣江、浣纱石、西施坊、范蠡庙等古迹
左图:李白西施诗、越溪女、苎萝山、浣纱女(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右图:诸暨苎萝山、浣纱石、巫里、西施家(《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六)。
1.范仲淹,曾任越州知州,期间到属县诸暨寻访范蠡和西施古迹,写下《题翠峰院》《题翠峰几公山主》《诸暨道中作》诗,其《题翠峰院》歌颂先祖范蠡,诗为:“翠峰高与白云闲,吾祖曾居水石间。千载家风应未坠,子孙还解爱青山。”《赠翠峰山几公主》诗为:“陶朱山下云霞深,知音寂寞无弦琴。如何一遇仙乡客?说尽无生了了心。”
2.官修《越州图经》记载诸暨西施坊里等古迹。《越州图经》全书已佚,南宋《嘉泰会稽志》修纂时引用了该书,例如卷四记到诸暨招贤坊、西施坊(以西子所游处名)、范邻坊(以近范蠡坛名)时,写明此系“旧经”所载。“旧经”即指《越州图经》。
3.丁宝臣,曾任太常博士诸暨县知县。写有《过苎萝村》诗:“过溪小雨晚风凉,凝望西村尚夕阳。出现洛神光艳动,回翔巫女魄魂香。鱼肠刺客犹难避,匕首夫人岂易防。为忆吴王宫里醉,专诸早已改新妆”,诗中出现的“凝望西村”,即指“苎萝西村”。
4.吴处厚,曾任诸暨县主簿。所撰《陶朱公庙碑记》留传于世,内有“余尝按之《图经》,得公之庙于诸暨陶朱山下”云云,对范蠡庙宇及范蠡在诸暨行迹所述甚详。
5.越州军政主官孔延之编纂《会稽掇英总集》,收录前人西施多首诗作。孔延之出任过度支员外郎知越州军州事领浙东兵马钤辖,所编《会稽掇英总集》收录李白、王维、胡幽贞、鲍溶等咏西施和浣纱石诗作多首。
六、南宋(1127—1279)绍兴府官员和官修志书记载西施、郑旦、范蠡及苎萝山、浣江、浣纱石、西施家等古迹
诸暨苎萝山、浣纱石、浣纱、西施(《嘉泰会稽志》卷十一)。
1.王十朋,高中状元后,曾任绍兴府签判等职。编著《会稽三赋》图文并茂。其一,卷首所绘绍兴府地图中诸暨苎萝山位置显要。其二,在卷一写明:“梅山乃隐吏之窟,苎罗盖西子之闺。《舆地志》曰:诸暨县罗山。西施、郑旦所居,有方石,云是西施浣纱处,今名苎罗山。乐史《寰宇记》:诸暨县有苎罗山,山下有石迹水,是西施浣纱之所,至今有西施家、东施家。则西施者,姓施而在西也”。其三,在卷三中相当于为西施列传,“溪上浣纱之女,林间舞剑之姝,(一个)色白天下,(一个)气雄万夫。浣纱之女即西施也,诸暨有西施浣纱石。《会稽记》云,浣纱盖苎纱,非纱帛之纱也。舞剑之姝,《吴越春秋》曰,越有处女出于南林,越王聘之,问以剑戟之术,姝,美色也。”
2.绍兴府官修志书《嘉泰会稽志》是历代公认的名志。由绍兴府知府沈作宾主持修纂,绍兴府通判施宿执笔,陆游父子等九人参与修订,序由陆游撰写,嘉泰元年(1201)成书,共计20卷。该志记绍兴府所属会稽、山阴、诸暨、剡、萧山、余姚、上虞、新昌八县史事。陆游在序中说主要资料来源于《图经》,即北宋《越州图经》。书中对西施、范蠡及古迹着浓墨,有30多处记到诸暨境内西施、郑旦、范蠡、勾践、苎萝山、巫里、浣江、浣浦、浣纱石、西施滩、西施坊、西施浦、西施家、东施家、苎萝遗俗、句无、勾乘山、西施与苎纱关系等事略。引录了唐宋及以前众多关于西施诗文。在卷十一引经据典清晰写明,西施故里惟在诸暨,不可能在他地。
七、元朝(1206—1368)诸暨官员和贤达记录西施和浣江、西施家等古迹
西施像(据明代张夬、路迈《苎萝志》)。
1.黄溍,进士及第后出任过诸暨州判官。写有《步浣溪》诗:“画船不载美人还,冷月无声浣水潺。底子黄金酬范蠡,踧吴全在凤头湾。”
2.杨维桢,进士及第后曾任建德路总管府推官等职,为诸暨名贤。写西施、郑旦有文有诗,如“吾州诸暨有东、西施家,西家之秀钟于苎萝美人,而东家无闻焉。”如《五湖游》:“吴王洲前校水战,水犀十万如浮鸥……楼船不须到蓬丘,西施郑旦坐两头。”
八、明朝(1368—1644)诸暨县、绍兴府地方主官编修西施专志、重修西施殿宇、吟诵西施及苎萝山、浣纱石等古迹
1.绍兴府学训导戴冠写有诸暨“西子祠和浣纱石”和诗。戴冠,明弘治初年为绍兴府学训导,曾到诸暨寻访西施故里。戴冠有应和唐之淳的诗:“溪上西子祠,溪边浣纱石。山灵欲亡吴,生此佳冶色。地非涂莘里,人岂褒妲匹?誓雪吾君耻,甘心事吴国。”把“西子祠”与“浣纱石”点明映衬。
2.海瑞代理诸暨知县时写下《西子叙》。海瑞,在淳安任职期间,曾到诸暨代理诸暨知县,写下《西子叙》,颂扬西施不朽功绩,直斥他所在时的《诸暨县志》迂腐,因“失身蒙耻”而不愿收录西施。节选如下:《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然则施之为洁也,亚圣已谅之矣。而南华老庄亦有“病心颦里”之说,奚病乎?病夫以忠君报国之大节,直缘闺阁掩焉不知者,且以为訾诟。噫!岂史家董狐耶?当年施氏具此一片刚肠,越得转祸为福,兴王定霸……《诸暨县志》欲斥夷光而不录,盍思人杰地灵,施何负于暨哉?予令淳安,适来代庖,不过五日京兆耳。案牍之暇,偶涉浣江,切念西子宠冠吴宫,一心为越,阴谋牢不可破,愧杀尸位臣工、朝齐暮楚者多矣。独在卤莽辈流,不窥文豹一斑,动说失身蒙耻,是亦不揣其本而齐末与!今特表而出之,使狐疑冰释。西子固不朽,暨与有荣施焉。
3.诸暨知县张夬主纂《苎萝西子志》。张夬,在任诸暨知县时,撰写多篇诗文,重修西子祠,主纂《苎萝西子志》,内容丰富,颇具规模。书在崇祯六年(1633)年刊行。
4.诸暨知县路迈增修张夬《苎萝西子志》。路迈任诸暨知县时,在《苎萝西子志》基础上,再广揽作者,搜集资料,并于崇祯十年(1637)刊行。从《苎萝西子志》文本看,卷首收录明太祖朱元璋《题西施》诗,绘有西施像、西施祠、苎萝山、浣纱溪、范蠡岩、金鸡山图。全书八卷,一至四卷为《古集》。《古集》作者唐朝16人、宋朝4人、元朝3人、明朝前期22人,共计45人所写诗词文赋。六至八卷为《今集》。《今集》收有180人作品。作者都为进士、举人、庠生(秀才)出身。职级有尚书、御史、翰林、布政使、主事、知府、通判、推官等,集中了绍兴府、宁波府及山阴、鄞县、余杭、嘉兴、义乌、东阳、仁和等30多个知府和知县的作品,其中天启、崇祯时诸暨的几任知县唐显悦、王章、张夬、路迈等所撰诗文尤瞩目。此书体例精当,目录清晰,序跋分明,文图可观,收集古人今贤诗赋文韵,传承了丰富的历史人文。
九、清朝(1644—1911)诸暨知县纂修《诸暨县志》为西施、郑旦列传,记载苎萝山、浣纱石、西施殿等古迹和诗文
清乾隆《诸暨县志》卷三十三西施传。
《诸暨县志》修纂起源于宋,其后元明清都有修纂,但留传下来的只有康熙、乾隆、光绪三部《诸暨县志》。
1.康熙《诸暨县志》由时任诸暨知县蔡杓主纂,章平事、杨浣修订,在明隆庆《诸暨县志》基础上增删。卷首绘有苎萝山、浣纱溪、浣纱石、西子祠、西施村实景图。西施列入《人物传》,传中也记到郑旦。
2.乾隆《诸暨县志》由时任诸暨知县沈椿龄裁定,由举人楼卜瀍主纂。卷首绘苎萝山、浣江、浣纱石、西施殿、金鸡山等实景图,西施列入《人物传》,表彰其不朽功绩。乾隆三十八年(1773)刊行。
3.道光诸暨知县许瑶光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写下《西子祠》诗:“春生姿媚碧苔纹,石上书题王右军。千古苎萝明月色,美人名士各平分。”
4.光绪《国朝三修诸暨县志》卷首绘有苎萝山、浣纱江、浣纱石、西施祠、范蠡岩、金鸡塔实景图。西施、郑旦列入《人物传》。刊行于宣统二年(1910)。
十、中华民国(1912—1949)诸暨官民苎萝山上重修西施殿、维修苎萝村
古苎萝村(1991年版《苎萝西施志》插图)。
1929年和1934年,苎萝山上重修西施殿,时任诸暨县长汪莹题写“古苎萝村”牌坊,由乡绅陈锦文出面集资。1934年作家郁达夫游览西施故里后,写下《诸暨苎萝村》游记。20世纪40年代,西施殿遭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严重损毁,只剩断壁残垣。
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0月1日起)诸暨市(县)政府重修西施、郑旦志书,在苎萝山上重修建设西施殿和范蠡祠庙,扩大西施故里景区
20世纪80年代诸暨重修西施殿外景。
1.1958年4月,诸暨县委副书记董庆赏陪同在诸暨开会的中国共青团第一书记胡耀邦,实地察看苎萝山、浣纱江、浣纱石及西施殿遗址。
2.1959年8月21日晚,时任诸暨县委书记孙子甫和副县长张茂堂,到停靠诸暨火车站的毛泽东主席专列上汇报诸暨情况。毛泽东主席说:“你们诸暨是个出名人的地方,美女西施和画家王冕都在这里。”
3.1965年,时任国家科委党组书记兼副主任范长江,带领中央国家机关99名干部赴诸暨蹲点工作。范长江这位著名的新闻记者在诸暨写下多首诗作,其中歌颂西施、郑旦的《浣纱吟》如下:“苎萝山下一女郎,受命吞吴倚红装。夫差暗中糖衣弹,子胥枉死血眼张。郑旦柔情迷越路,西施卓识乱吴疆。浣纱石上留踪迹,越女英名传四方。”
4.1985年,诸暨县政府与上海铁路局合作,在诸暨火车站塑立西施浣纱座像。此像由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傅维安教授创作。
5.1986年9月,诸暨县人民政府决定在苎萝山上重修西施殿。具体由诸暨文化局副局长李战筹划设计。1990年10月竣工开放。全国一流书画家和学者泼墨挥毫,主要有赵朴初、沙孟海、刘海粟、王个簃、王蘧常、钱君匋、任政、张慕槎、赵冷月、程十发、刘旦宅、戴敦邦及苏步青、谭其骧、缪钺、周子美、陈桥驿等。
6.1987年,由诸暨县政协主席陈伯明为主任,由陈侃章、何德康为主编的《苎萝西施志》重修班子成立,聘陈桥驿、黄裳为顾问。这本《苎萝西施志》由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发行。
7.2003年,诸暨市人民政府决定扩建西施故里景区,地点在苎萝山和浣江东岸的金鸡山下原诸暨机床厂地块,于2006年建成开放。
8.2017年2月16日、2月24日,诸暨市人民政府、诸暨市史志办公室以公函的形式致信萧山区人民政府、浙江省方志办公室,要求撤销《萧山市志》造假西施故里内容(2015年12月发行)。因为这部官修《萧山市志》违反国务院修志“须存真求实、客观记述历史”规定,钻试点不用审稿空子,自行改变两千多年来“西施故里在诸暨”历史定论,篡改史实,提出“西施故里在萧山”,破天荒地将西施列入《萧山市志•人物传》。诸暨市政府又专题报告省政府领导,省领导及时作出批示。2017年2月25日《光明日报》对此大篇幅报道,引起各地高度关注,认为不能放任这种胡编乱造。
9.2017年10月,由浙江省政协原主席周国富、中国人民大学黄朴民教授作序,浙江省文化厅原厅长杨建新题写书名,由陈侃章编著的《古往今来说西施》在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进入2018年“浙版好书”榜。
《西施故里诸暨有话说》封面(诸暨政协文史委、史志办、社科联2018年合编)。
10.2018年7月,诸暨市由市政协主席、市委宣传部长等组成编委会,由诸暨市政协文史委、史志办、社科联编纂成《西施故里诸暨有话说》书稿刊行。该书对2015年发行的《萧山市志》造假西施事件进行了持之有据的批评,指出其造假危害所在,认为必须还历史公道,撤销《萧山市志》西施故里胡编乱造内容。
11.2021年1月出版的浙江省官修《浙江通志》,承继省原有官修的《浙江省人物志》(2005年出版)、《浙江人物简志》(1985年出版)、《浙江分县简志》(1983年出版)、《浙江地名简志》(1988年出版)的表述,在《浙江通志》人物传卷及大事记卷中,正本清源,再次清晰写明西施、郑旦故里惟在诸暨的历史定论。
12.2024年,诸暨市人民政府启动西施景区提升改造工程,进行西施故里二期工程建设,以苎萝山和西施殿为基点,以浣纱江为纽带,由诸暨市文化旅游集团实施。
西施雕塑(傅维安创作)。
以上是关于诸暨、绍兴两级地方主官及平台对西施、郑旦记载的大体梳理。从中不难发现,两千年来,始终有根纵线贯穿其中。这些记载传承有序,可证可考,指向一致,代代不绝。相信诸暨朝野能自然而然、责无旁贷地继承弘扬这一孕育千年的历史文化精华。美是永恒无敌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