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中午,杭州的气温高达37℃。烈日之下,20多位书友来到浙江图书馆曙光路馆文澜演讲厅,参加文澜读书岛“重读经典”系列活动第五季的第一场阅读分享会。分享会讨论的是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子夜》。有书友在文澜读书岛的微信群上说,如此高温之下,来参加阅读分享会的,都是真正的“发烧友”。
从2023年暑假开始,浙江图书馆主办、钱报读书会协办的文澜读书岛阅读沙龙启动了“重读经典”系列阅读分享活动,已经阅读分享讨论了《水浒传》《红楼梦》《简爱》《呼啸山庄》《牡丹亭》《窦娥冤》《呐喊》《彷徨》《复活》《罪与罚》等中外经典文学名著。今年暑假的“重读经典”第五季,将阅读分享讨论《子夜》《雷雨》《茶馆》《儒林外史》。
茅盾和他的《子夜》
《子夜》是著名文学家茅盾(沈雁冰)创作于1931年的长篇小说。阅读分享会的前一天7月4日正好是茅盾诞辰129周年。1945年,在重庆文艺界纪念茅盾诞辰50周年茶话会上,设立了面向青年作家的“茅盾文艺奖金”。但在战争年代,该奖只进行过一次评选。直到1981年,中国作家协会才在茅盾临终前捐献的25万元稿费基础上,设立了茅盾文学奖,奖励优秀长篇小说作品。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周静在阅读分享会上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她指出,当年设立“茅盾文艺奖金”时就确定了奖励作品的两个方向:一是为人民写作的创作导向,一是现实主义精神。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完美地体现了这两个方面。他真正塑造了一批当时半封建半殖民中国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特别有创意和生动地写了一批形形色色的人物,从大上海的资本家、金融掮客、交际花、少爷小姐、工头、工人,到江南小镇上的地主士绅、太太小妾、农民、地痞。更重要的是,茅盾亲身经历了大革命,风云际会地走近时代的中心,然后把自己的经历写入小说《子夜》中,告诉我们中国正在发生什么,正在经历什么,我们周围的人都在想什么,未来会是什么样。他用小说为这个时代下了一个定义,为同辈和后辈的创作树立了标杆。《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茅盾文学奖成为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几十年以后再读《子夜》,感受愈发强烈。
周静引用了周扬1983年在首届茅盾研究学术研讨会上的一段讲话,罗列了茅盾在写作《子夜》之前的经历和他的朋友圈,分析了《子夜》的创作动机,特别是在大革命的低潮中,他痛苦思索,又笔下生辉,以笔名“茅盾”在上海写出了三部曲《蚀》(《幻灭》《动摇》《追求》)和长篇小说《子夜》。正如后来周扬所说,“茅盾同志的笔名叫茅盾,这名字他不是没有理由胡乱取的。他并不讳言自己有矛盾。”
周静说,《子夜》讲述了三个月时间跨度里发生的三条线的故事:吴荪甫的裕华丝厂罢工风潮,中益公司收购小企业以及公债买卖,家乡双桥镇的农民暴动以及军阀混战和江浙财团的内幕交易。在这样宏大广阔、交错复杂的背景下,小说着重描写了三类人物: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等等,工头屠维岳和共产党人玛金等等,小资阶级、小知识分子范博文和地主曾沧海等等。她认为,整部小说运用流畅的现代汉语,展示了广阔的社会视角,对人生与时代进行了深刻洞察,但全知全能的心理描写,现在读来好像有点不习惯了。
茅盾、瞿秋白、郭沫若
文澜读书岛发起人劳月接着周静的分享,把经历了大革命风潮的文人茅盾与瞿秋白、郭沫若作了对比。
茅盾是中共早期党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已经进入了高层政坛。他本有可能成为一个革命家,一个政坛人物,但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矛盾”了,退缩了,躲进了上海,躲进了小说里。《蚀》展现了他当时幻灭的心态。而《子夜》则展现了他用现实主义深刻剖析社会和时代的能力,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左翼作家坚定的立场和深邃的眼光。
瞿秋白作为记者和翻译去了苏联,成为东方大学的助教,入党以后迅速进入高层,并在“八七会议”上被共产国际代表指定为中共中央负责人 。但瞿秋白犯下了左倾机会主义错误,成为残酷的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被捕后,他写下两万多字的《多余的话》,对自己作了无情的深刻解剖。他的人生,既有荣耀,也有遗憾。
郭沫若在1927年南昌起义后入党,曾经写出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但在白色恐怖面前,他也有过彷徨,一去日本就是十年。他在文学、考古学、甲骨文等方面造诣很深,但在历次政治斗争中也有过一些被人诟病的言论和作品。
劳月认为,他们三人都是杰出的文学家,都亲身经历了大革命的高潮和后来的白色恐怖,但在自己的人生路途上却作出了不同选择。茅盾虽然没有成为政治家,但却成为杰出的文学家。直至今日,《子夜》的恢弘、深刻、生动,依旧是无与伦比的。这才是他所擅长的方向。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做你该做的,能做的,就好。
《太上感应篇》《三民主义》和子夜的颜色
阅读分享会上,有3位书友发言交流了自己的阅读感受。
书友吕瑛是第一次读《子夜》。她说《子夜》完全超出了她的想象。从一开始到码头上接吴老太爷开始,写得非常生动。出场的汽车,出场的人物,汽车里看出去的场景,都非常生动。小说描写的跨度很大,从大上海十里洋场,到江南小镇,从证卷交易所的骚动,到丝厂工人的罢工,到南京路上的飞行集会,琳琅满目。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人性,受益匪浅。
书友项丹利是一位中学老师。她上来就和书友来了一个互动。她问书友:书中对你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谁?一位第一次参加文澜读书岛活动的帅哥书友说,印象最深的是小说开头的那位吴老太爷。吴老太爷捧出《太上感应篇》的时候,就感受到旧文化的束缚和冲击。《太上感应篇 》象征了旧时代在新时代面前的土崩瓦解。
项丹利说,《子夜》这个书名,象征着人身上的眼睛,中国人漆黑的眼睛。子夜的颜色是漆黑的。读《子夜》的过程中,她强烈地感觉到,有一种漆黑的眼眸在注视当时的中国现实,有一种深沉和悲凉的色调,就像迷雾一样散不掉。
她用书里的一个情节举例:刚加入国民党的曾家驹拿来的《三民主义》小册子,被他儿子的尿淋了。这是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情节。在那个年代,《三民主义》就像《太上感应篇》一样,都是被曾沧海、曾家驹和吴老太爷这样的人物拿来镇魔辟邪的一个工具,无法解决这个社会的根本问题。
她又分析了吴少奶奶林佩瑶、北伐军官雷鸣和民族资本家吴荪甫,认为这些人物身上,充满了讽刺意味,戳痛的不仅仅是这些小说中的人物,而是当时中国的整个社会。她通过《子夜》,深深读懂了百年前的中国。
书友寿武军也是第一次完整地阅读《子夜》。他非常叹服茅盾的雄厚笔力,地域跨度这么大,人物角色这么多,寥寥几笔就写得活灵活现,可以和中国古典文学经典《红楼梦》媲美。而且这些描写深深地契合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现实,使我们想起了曾经学习过的中国现代史,想起了政治经济学对百年前中国社会的分析。
他很喜欢小说中塑造的的吴荪甫形象。小说经常描写他的“狞笑”,他是一个干练、果断的实业家,卓有成就,但是,他在那个年代也举步维艰,在买办资本家、军阀、工人以及自己的家人面前,碰得头破血流。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写照 ,展示了民族资本家的现实困境。
从今年年初开始,文澜读书岛阅读分享了不少与20世纪初有关的书籍,书友们从那个年月的风云人物朱生豪、李叔同、张元济身上,从《千里江山图》所讲述的革命先烈故事上,了解了百年前的中国。今天,大家又从茅盾的巨著《子夜》中,更加深入、广阔地认识了中国。书友们认为,阅读和讨论,帮助大家一层一层走进历史,了解昨日中国,方能珍视今日幸福生活之来之不易,从而激发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