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时事开讲第254期 | 世界那么大,乘着邮轮去探险

    潮新闻 记者 郭闻2025-07-05 02:05全网传播量5.8万
    00:00
    00:00
    016月26日,今年以来长江南通段首艘极地探险邮轮成功出江,该邮轮专为南北极旅游航线打造,最高航速15.5节,可承载249人,具备全球无限航区航行能力,标志我国在高附加值船舶制造领域再进一步。
    02上海海事大学获批新增国际邮轮管理本科专业,为旅游管理类,系我国设置该本科专业的第一所高校,将系统培养具备邮轮产业运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全球邮轮产业需求。
    03“造船业三大明珠”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航空母舰和邮轮建造难度代表国家工业综合实力,中国已具备同时建造三大明珠能力,2024年1月1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开启商业首航,是全球最复杂的单体机电产品。
    04中国科考船从无破冰能力到“雪龙号”“雪龙2号”建成,商业化的极地探险邮轮“极地邮轮1号”下海,开启我国极地邮轮从0到1的路程,体现了我国极地船舶建造技术的突破与发展。
    05近年来中国邮轮产业迅速崛起,2024年以来国产大型邮轮持续“上新”,国际邮轮公司加速回归中国市场,未来十年是中国邮轮产业发展的第二个“黄金十年”,到2035年邮轮对中国总体经济贡献值有望达近5500亿元人民币。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据央视新闻报道:

    1、6月26日,今年以来长江南通段出江试航的首艘极地探险邮轮成功出江。该极地探险邮轮是专门为南北极极地旅游航线而打造,最高航速15.5节,可承载249人,具备全球无限航区航行能力。

    2、今年,上海海事大学获批新增国际邮轮管理本科专业,为旅游管理类,系统培养具备邮轮产业运营管理能力、适应全球邮轮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上海海事大学也成为我国设置该本科专业的第一所高校。

    图源:视觉中国

    1

    炎热的夏天,我们来谈谈两极、破冰、以及极地探险,这些词可能会给大家带来一丝凉意。

    起因是我国建造的一艘极地探险邮轮出江了。这艘邮轮是专门为南北极极地旅游航线打造的,具备全球无限航区航行能力。这意思就是说,它可以直接绕着南极大陆作观光游,而且全世界海洋都可通行。而普通邮轮则没有能力这样全球溜达。

    这是因为,相较普通邮轮,极地邮轮需要应对极端低温、强风和海冰等特殊环境,所以对应用材料、船舶结构、动力系统及设备要有更高要求。比如,船身需采用特殊材料(如耐低温钢材)和加强保温措施,以确保在极地航行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所以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在高附加值船舶制造领域再进一步,体现着中国造船业的实力再上台阶,也折射出国内邮轮市场的蓬勃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持续提升。从工业能力到市场需求,这艘邮轮的诞生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之所以这么说,得先讲一个中国造船业,特别是中国邮轮、极地船舶的建造故事。

    2

    在船舶业,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航空母舰和邮轮并称为“造船业三大明珠”,其建造难度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工业综合实力。

    建造大型邮轮不仅投资巨大,而且从各种维度考虑,难度最高,相当于建造一座漂浮在海上的移动城市。既要体现一个国家工业综合制造能力,还要考验造船技术和工艺,审视管理模式和相关产业的配套能力。大型邮轮的零部件数量多达2500万个,相当于大飞机C919的五倍,复兴号高铁的13倍,线缆超过4300公里,约等于上海到拉萨的距离。

    自1900年德国汉堡美洲航运公司的维多利亚·路易丝公主号邮轮出现以来的一百多年里,大型邮轮的建造技术是被德国、意大利、法国、芬兰四国垄断的,仅4国的邮轮造船企业就占了全球90%以上的订单。

    造船业发达的日本和韩国都曾尝试建造邮轮,但最终都失败了。日本曾2次向大型邮轮发起挑战。第一次是2002年,日本三菱重工承接了大型邮轮“钻石公主号”。在建造邮轮的过程中,突发火灾,即将完工的邮轮毁于一旦。2011年,三菱重工再次向建造大型邮轮发起挑战,结果最终因国际公约的规定对已快完工的邮轮进行大量改建,造成延期交付。韩国则收购了芬兰和法国的两个大造船厂,想弯道进军邮轮建造领域,但是还没等实现这一目标,两大船厂便因经营不善,连续几年出现大幅亏损,最后不得不卖掉船厂。

    中国现代造船业发展时间很短,可以说是从新中国成立后一穷二白局面上发展起来的,当时旧中国留下来的造船厂老旧不堪,大部分还都是清朝洋务运动时期建立的,比如江南造船厂。

    这些造船厂开始了辉煌的新生,持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建造了中国第一艘潜艇、第一艘护卫舰、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自行研制的国产万吨轮“东风”号、第一代航天测量船“远望1”号、首艘大型远洋调查船“向洋红10”号……

    2012年,航母辽宁舰正式列装;2023年11月24日,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17.4万立方米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日内瓦”号,在长兴岛造船基地命名交付,各项技术性能指标世界最佳,首次全面超越国外竞争对手。

    2024年1月1日,中国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开启商业首航,这艘邮轮是目前全球最复杂的单体机电产品。

    每一次“第一”,都标志着中国船舶业的整体重生与发展,标志着中国造船技术的日新月异,标志着中国已具备同时建造航空母舰、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大型邮轮的能力,集齐了全球造船业“皇冠上三大明珠”。

    图源:视觉中国

    3

    其实在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下水之前,中国已经于2019年建造了首艘国产极地探险邮轮“极地邮轮1号”,这是专为美国的一个邮轮公司建造的极地探险邮轮,当年10月便开启了首航南极之旅。

    这艘船的建造标志着中国极地邮轮建造技术从无到有的突破,采用了符合极地航行规范的特殊设计,比如设置抗冰等级达1A级的船体结构。

    如果回望极地船舶建造历史,我们会感叹,当年中国科考人员首次前往南极时,还没有一艘破冰船,乘坐的只是没有破冰能力的由运输船改建的向阳红10号远洋科考船。

    而通往南极大陆,除了广阔密集的浮冰区外,越靠近大陆,冰层便越厚越坚硬,形成一片陆缘冰,这是最为坚硬的海冰,没有破冰功能的船只无法接近大陆。

    也因此,中国首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并没有建在南极大陆上,而是建在离大陆还有一段距离的乔治王岛上。直到10年后的1994年,中国有了第一艘科考破冰船“雪龙号”。2013年时,“雪龙”号还参与了营救被困南极的俄罗斯客轮行动。

    2019年,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建成,这是一辆可以双向破冰的船,船头、船尾不论是正向行驶,还是倒退时都可破冰。不仅如此,它的螺旋桨强度也比普通船舶高得多,在遇到难以破碎的冰脊时,可用船尾高速旋转的螺旋桨把冰“削”碎,开出一条水路。

    就在同一年,商业化的极地探险邮轮“极地邮轮1号”下海,开启了我国极地邮轮从O到1的路程。

    图源:视觉中国

    4

    能建造邮轮、拥有技术只是第一步,它的背后,其实是我国邮轮市场的不断扩大,代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随着邮轮市场从欧美地区向亚洲地区的转移,中国的邮轮产业迅速崛起,逐渐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24年以来,国产大型邮轮持续“上新”,国际邮轮公司也加速回归中国市场。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有3艘国际邮轮与5艘本土邮轮在大陆12个港口运营。

    从2024年开始的未来十年,是中国邮轮产业发展的第二个“黄金十年”。国际邮轮协会预测,到2030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邮轮市场。另据《邮轮对中国的经济贡献》研究报告预测,到2035年,邮轮对中国总体经济贡献值有望达近5500亿元人民币。

    与此相对应,今年高校新增设了国际邮轮管理本科专业,已预见到了未来10年邮轮业的用人需求。而实际上,在中国邮轮第一个“黄金十年”时期,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在2013年时便开设了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这些年来输送出了600多人次的高技能应用型服务人才。

    根据调查,中国游客对极地、探险类邮轮的增长潜力尤为突出,近九成中国游客选择搭乘邮轮前往南极。极地探险邮轮的建造,也映射出中国邮轮市场的快速成长,中国游客对高端、个性化旅游的需求激增。

    可以预见,随着更多国产高端邮轮的生产和运营,中国将重塑世界邮轮产业格局,一如我们在桥梁、高铁、汽车等领域的成就。

    一艘驶向极地的邮轮,正是中国制造与中国消费共同进阶的生动写照。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时事开讲256期 | 世界遗产,不仅是诗与远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