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立宇《马厩岛》:寻找时代与个人的精神连接

潮新闻 记者 方涛2025-07-02 02:12全网传播量1087
00:00
00:00
016月29日,杭州“出梅”前夕,晓风·明远BOOK文学氛围热烈,“个体叙事的隐秘与恢弘”——黄立宇《马厩岛》分享会X钱报读书会举行,小说家等与读者共同探讨小说中的虚构与真实。
02黄立宇认为小说最终反映人性,个人即时代,文学创作需寻找时代与个人的精神连接,创作中注重社会学的价值。
03斯继东认为时代对人的影响如影随形,黄立宇小说看着写人物却能把时代带出来,如《画了一个十字》通过医院窗户勾勒时代感,把控了叙述者和故事间恰当距离感。
04郑翔认为中国现当代小说叙事习惯与时代变迁密切相关,宏大叙事易缺人物,个体叙事更个人化。黄立宇小说在个人叙事基础上有浓厚时代回忆感,如《制琴师》映照八十年代文艺生机勃勃的时代背景。
05李璐眼中黄立宇小说结构精致,人物有开放式走向,显示作者隐逸气息与年轻生命力。斯继东谈《制琴师》成现象级文本,获多个奖项。斯继东还回忆新小说论坛创办,氛围纯粹,黄立宇初衷是建网络文学阵地,后全国小说涌来,举办线上研讨。
06黄立宇分享写作经验,建议用母语、地方语表述,不要过度,发现写作无路可去时,安静面对自己和世界,有文学相伴是幸福的事。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6月29日,杭州“出梅”前夕,高温天已露端倪。弥陀寺公园内的晓风·明远BOOK文学氛围同样热烈,座无虚席。

当天下午,“个体叙事的隐秘与恢弘”——黄立宇《马厩岛》分享会X钱报读书会在此举行。在评论家、《西湖》杂志编辑部主任李璐的主持下,小说家黄立宇、斯继东,评论家郑翔一起和读者共同抵达小说中,那些散落在舟山群岛的虚构与真实。

在黄立宇笔下,“马厩岛”不仅是那座颓废的小岛,也可以是毒太阳底下的棉花地,是一所破败的游泳池,是装载梦想的县乐器厂,也或许是乳腺病患者的病房……那些曾湮没在记忆里的梦核空间,在某一日突然重现在脑海中。遥远年代的歌声和海浪声穿越时空,在耳畔不断回响,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故事。

在时代洪流中探寻人性

“无论是隐秘与恢弘,最终反映的都是人性。我所理解的小说就是这样:看一个人在那样一个时代下,在那样一种境遇下,是如何去面对的。我们要写的是时代投射到人身上的东西。”

在黄立宇看来,个人即时代。只要足够独特,你就是时代的一部分。某种意义上,文学创作也是在寻找时代与个人的精神连接,因此,在小说创作中黄立宇特别注重社会学的价值。

读书会现场

斯继东同样认为,时代对人的影响是如影随形的,也难以剥离。黄立宇小说的精妙之处在于,看着在写人物,写着写着就把时代给带出来了。

“《画了一个十字》是一个较为‘封闭’的小说,整个故事就发生在一个医院里,一对夫妻,三两病友和护工,用心经营。通过医院一扇窗户几次可以看到外面的拆迁工地,着笔并不多,却把时代感一下勾勒出来了,让整体叙事变得更加丰富。”斯继东表示,黄立宇很好地把控了叙述者和故事之间恰当的距离感。

“文学作品当然不能等同于社会学或历史学,但文学如果反映了社会和历史的面貌,它可能会更有价值。”郑翔认为,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叙事习惯与时代的变迁有着密切相关。宏大叙事通常展现一个社会发展的历程,甚至长达数百年的历史,可以营造一种史诗感,但容易缺少一些血肉丰满的人物;而个体叙事更多是为自己而写的,微小而精密。

评论家何平曾经在文章中提出,文学进入21世纪,实际上已经进入个人文学的时代,整体的文学创作呈现越来越个人化的趋势。

郑翔同时还捕捉到,黄立宇小说在个人叙事基础上浓厚的时代回忆感:《制琴师》《马厩岛》《喜罐》等篇写得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故事。

诚如石黑一雄所言:“我喜欢回忆,是因为回忆是我们审视自己生活的过滤器。回忆模糊不清,就给自我欺骗提供了机会。”

郑翔表示,以《制琴师》为例,虽然书写的是个人,却映照的是八十年代那种文艺生机勃勃的时代背景,“一个连乐谱和乐理都不懂的小木匠,把那个年代最好的小提琴拆碎了。他怎么会做小提琴?还真把琴卖到了意大利……只有在那个年代,这才是可信的。隐秘的是个人故事,而恢弘则是因为它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

读书会现场

小说创作的自由和隐逸

在李璐眼中,黄立宇的小说在结构上非常精致,他有时候用重章复沓的方式,写一个人的状态,并且,他不追求全须全尾的叙述,“他笔下的人物通常有种开放式的走向,有时他似乎放开人物,让他们去漫游。我觉得这显示出作者性格上的隐逸气息,同时具有一种年轻的生命力。”

尽管曾经中断,但黄立宇的创作始终保持着一贯的文学水准。

斯继东谈到,《制琴师》刚在《野草》刊登时,成为一个现象级的文本,《小说选刊》原主编徐坤最先关注到这篇作品,她非常激动。随后,这篇小说相继入选当年的收获文学榜,又获得了郁达夫小说的中篇小说奖。

“每个写作者,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都能找到一些关键词。当我检索自己时,其中一个关键词就是新小说论坛。”斯继东回忆道,大约在2001年,他与张楚等一批70后作家混迹于论坛,“现在我依然非常怀念那段时间,论坛氛围特别好,大家都是白丁,都是根据文本发表自己的观点,非常纯粹。老黄还开了个聊天室,几乎是网络上最早的聊天室……”

读书会现场

回顾新小说论坛的创办,黄立宇坦言,自己本来就是抱着玩玩的心态,舟山是个海岛,自己最初的想法就是有一个网络文学阵地,可以把身边几个朋友的作品相互传阅。谁知,新小说论坛成立后,全国各地的小说如雪花般涌来,他又将帖子换成了艾伟、夏季风、张楚等人的作品,并不时举办线上研讨。

分享现场,黄立宇还和读者分享了自己的写作经验,他观察到生活中,不少人书面写作,哪怕写个请假条都很困难,但如果口头表达,就会好很多。

“我的经验是:要尽量用我们母语、地方语的方式、语法、习惯去表述,当然,也不能过度。”黄立宇坦言,自己写作有时也会写了一堆文字,发现无路可去,但当我们坐下来,安静地面对自己和这个世界时,发现还有文学相伴,终究是一件幸福的事。

(图片由晓风书屋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南飞雁新书《汴京听风录》在人大首发 畅谈北宋人文与历史小说写作
BIBF文学之声 | 艾伟:写作经年,最大的变化来自读者
余华、孟京辉聊“活着”:流行语“活人微死”概括了加缪《局外人》的状态
烽火戏诸侯走进浙江财经大学,畅谈文学的几次“拔河”
钱报读书会报名丨与小说家黄立宇聊聊,《马厩岛》中的隐秘与恢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