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周末,“等枝桠成繁花”十个勤天巡演杭州站在“大莲花”收官,从五湖四海赶来的“禾伙人”相聚杭州,用青春的歌声点亮热烈且自由的盛夏。
夏日的风也扩散着跳动的音符,让年轻的歌声化作深情的“告白”,在时代的窗口刻下温暖的印痕——
6月29日当天,潮新闻·钱江晚报推出十个勤天“报”告禾伙人•限量告白版,将十位成员写给粉丝的“告白”送上杭城街头;而浙江日报社大门口的“潮咖”俱乐部(杭州市体育场路178号)也排起了长队,几天来,匆匆而过的“禾伙人”在这里接过这份沉甸甸的、饱含泥土温度的“情书”,用深情定格“禾与禾”的双向奔赴。
这份“情书”,寄托着钱江晚报与读者之间深切的情谊,也承载着这座城市对三年来风雨无阻“禾伙人”最质朴的谢意。游走于笔端的,不仅有纸短情长的浪漫,更有一张老牌报纸三十八年来“心向读者 情系万家”的情怀与坚守,以及一代代报人回应变革、引领新潮的不懈尝试。
演唱会虽然落幕,但“告白”的故事远未结束,新的回忆仍在书写。
今天,打开这份“年轻态”的报纸,我们一起触摸蕴育在文字里的精神传承。
一张老报纸的“青春密码”
为什么喜欢“十个勤天”?不久前的街头采访上,潮新闻记者向“禾伙人”提问。
有人说,喜欢他们积极向上,遇事不气馁,勇敢真诚地对待事情的态度;
也有人说,这些小伙子沾满泥土的双手,日复一日的踏实耕耘,给了身处快节奏时代的人们一记叩问,让我们重新相信“慢慢来”的力量。
写作也是“耕耘”,实际上,无论是“种地少年”躬耕其中的赤诚、迎难而上的勇气,或是对职业精神的敬畏,都与钱江晚报的气质不谋而合——
1987年1月1日,钱江晚报在杭州问世,怀揣向上向善向美的情怀,凭借一颗为百姓服务的赤诚之心走进千家万户,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激起浪花。
此后多年,钱江晚报历经数次改版,并多次公开征询读者对改版的意见,以锐意进取的精神和创新实践,完成从一张4版小报到聚集上亿用户全媒体平台的华丽转身。
38年来,戛纳电影节、世界杯、亚运会……每一个重要的时刻,钱江晚报都在现场,用动人的文字,别处心裁的版面编排,还有亚运限定版“桂花香”,留住城市记忆与温度。
在创新中求变,应民众所需,正是这种如植物般蓬勃的生长力,让钱江晚报能够跨越时空,在快节奏文化中保留一方净土,在技术革新的浪潮中释放活力。
与时代同行,奔赴墨香中的诗与远方
上世纪,历史的洪流把晚报推上时代的“舞台”,以兼具知识性、思想性及趣味性的版面,打开捕捉时代之变、社会之进和人文之美的窗口,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今天,传统纸媒与客户端迈向深融,社群社交从平台“圈子”逐渐向线下圈层转移,传播生态发生了巨变。
无论是钱江晚报之前留给“五迷老师”的整版“告白橱窗”,还是采用跨版设计的十个勤天限量告白版“报纸”,都不再是呈现内容的单一窗口,而是映照时代的镜子,折射全新的传播趋势——
基于圈层认同和情感消费的立体化传播正在成为放大品牌效应的新型“密码”,借力文化IP的衍生效应,媒体也将搭起理解地方特色的桥梁,把城市文化名片擦得更亮。
钱江潮起潮又落,从纸媒时代到全媒时代,再到智媒时代,一份报纸还将迎来怎样的挑战?
答案还是未知。
但从旧日飞入千家万户的“报春燕”到今天城市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望者,底层不变的是钱江晚报打破路径依赖、突破发展桎梏的创新理念,与以心交心、矢志不渝的为民情怀。
以多元社群赋能,以版式革新为契机,以“潮咖”为平台,钱江晚报正在被更多人看见、了解、认识。而这份立足“以文传声,以文化人”深厚积淀的报纸,也将用精彩纷呈的活动、优质的内容和一颗年轻的心,回馈读者一路的陪伴与厚爱,在新时代迸发出无限潜力。
这种“向阳而生”的底气与信心,或许也是钱江晚报能够以变促变、以新求新,永葆“年轻态”的原因。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