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松木场社区串门那天,正下雨。
“湿哒哒,容易打滑,我们这里老年居民多,更要提醒大家注意安全……”社区工作人员郭莉静还没来得及多说几句,就接到了电话,要去居民潘大伯家里,协调进行电路安全检查,排除隐患。
小郭每天除了日常工作,还是社区网格员之一,要为600多户居民提供服务和帮助,潘大伯家正是其中一户。
我也赶紧穿上红马甲,跟着她一起入户。
40多年的老房子,住着仍舒心
“潘大伯和老伴住这里。有个独生女儿,在城西买了房,最近外派到国外工作,要一年后才回来。老两口遇到什么情况,都可以直接联系我。”路上几分钟,小郭熟稔地介绍情况——社区里类似潘大伯这样的老年住户有不少,除了专职助老员,作为网格员的小郭也承担了很多为老服务工作。
这次安全检查,是街道协调、由第三方企业提供的一项爱心服务,服务对象是从退役军人光荣家庭中抽取的。潘大伯以前参过军,后来转业到杭州从事大型机械设备安装工作,退休已经17年了。
工程师上门排查电路隐患
“我们1984年住进来,房子是原先单位自己造的,建面64个平方,明厨明卫,两个卧室都不小。”上门服务的工程师仔细查看着开关、线路、电器等情况,潘大伯和我们拉起了家常。
潘大伯细数,从早些年的亮灯工程,到后来的微更新,再到近几年的未来社区改造,整个小区从环境到服务都蛮舒心。“特别是上次(未来社区)改造以后,楼道里外都刷新,院子里还建了风雨连廊,下雨天下楼买菜都不用打伞了。”女儿在城西买了房子,但老两口完全没想过搬去同住。“你看看,这里买菜、公交都很方便,附近就有大医院,西湖离得也不远,房子住了40多年维护得不错,特别是邻居啊社区啊都熟悉,我觉得很满足的。”
喏,开关老化了,都换掉
很快,工程师检查完毕并给出了改善方案:更换5处已老化的开关,再添2个多功能插座,约好了下次上门服务的时间,潘大伯乐呵呵在服务单上签了字。
在线申请助残辅具,轮椅免费送到家
接着,我们要去居民刘先生家。前几天社区帮他申请的轮椅刚刚送到了。
刘先生独居,之前患过中风有点偏瘫,出门依靠拄拐杖,最近刚刚做了心脏搭桥手术,行动更加不便。网格员任婷了解到情况后,很快帮助他申请了一台轮椅。
申请的轮椅送到了
新送来的轮椅还没拆掉塑料膜,刘先生坐上去试了试,“蛮好蛮好。我出门买菜拄拐杖,就怕被人碰一下,跌倒了爬不起。坐上这个就不怕了,而且以后买牛奶这些比较重的东西,也能自己带回来,就不用麻烦别人送上门了。”
任婷告诉我,这是民政部门推出的一项惠民服务,为残疾居民提供基本型生活辅具,符合条件的人可以通过“浙里办”在线申请,除了轮椅,还有助听器、助视仪等等。“每个人每三到四年可以申请一次,都是免费的,配送到家。最近社区里申请比较多的是助听器。”
家门口有间“托老所”
走在社区里,走几步就会碰到熟人。
小郭和任婷一边“张叔好”“李阿姨好”,一边告诉我:这几幢是同一个网格,差不多每天都要来走一圈看一看。
“每天都来?有很多求助需要上门吗?”我这话一下把她俩问住了。
“一般倒没什么大事,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小郭顿了一下,慢慢数起来:比如楼道灯亮不亮、消防栓是不是正常,比如哪辆电瓶车没停好、谁家阳台上有花盆,比如反诈提醒,比如最近有一项关于生态环境的大型入户调查,得先和大家介绍清楚……
任婷往边上一指:“喏,这幢楼上是我们街道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有阅览室、活动室,也有康复室、理疗室,老人的餐饮、休闲、娱乐、医疗等日常需求都能满足。入住的大都是周边居民,我知道有好几位老人是出租掉自家房子住进来的,算是‘以房养老’了。还有些老人早来晚走,这儿就是他们的‘托老所’。”
这个养老服务中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暖君”。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楼顶打造了休闲活动区
【记者手记】
“鸡毛蒜皮”里的温度
松木场社区,地处杭州市中心,辖区居民2562户,老年人口占比超过30%。
到社区串门,零距离感受着基层为老服务的细致入微,感叹政府有心、用心。
社区服务,就是由无数这样的细节编织而成,也许缺少惊天动地的情节,却能让生活少一点磕绊,多一点安心。
民生无小事,社区服务的意义就藏在这些“小题大做”里,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构成了居民生活的安全感。当每个角落都被认真关照,当每声诉求都被及时回应,生活的暖意就在这日常烟火里悄然生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