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求是村村民单某与阮某因屋后土地界限问题引发纠纷,在网格员和治保主任的联合调解下成功化解,成为基层运用“十能”工作法有效处理矛盾纠纷的一个鲜活实例。
单某与阮某两家房屋相邻,屋后土地原约定为一人一半。随着今年陶村桥河道整治工程的推进,该区域进行了游步道建设和土地扩展,双方对原有土地界限的认定产生分歧。单某认为阮某在扩建菜园时越界占用了其土地,而阮某则坚持土地归属早有定论。双方争执不下,矛盾逐渐升级,影响了邻里关系。
网格员小赵在日常巡查中发现这一矛盾苗头后,立即依据“十能”工作法启动调解程序,与村治保主任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调解人员首先通过实地精准测量、查阅村内历史土地使用记录,确认土地原始界限存在模糊地带这一关键事实。同时,他们分头走访周边邻居及村中知情长辈,收集多方信息,为公正调解奠定了基础。
在调解过程中,小赵充分运用“十能”工作法中的“倾听沟通”能力,耐心疏导双方情绪,引导双方理性表达各自诉求。治保主任则适时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相关规定,指出“越界占用”行为的法律风险,强调维护邻里和睦的长远价值。基于详实的前期调查和充分沟通,调解人员提出了一个兼顾双方核心关切的调解方案。经过数轮协商,单某与阮某最终达成一致,并现场签订了清晰的土地使用协议。为确保矛盾彻底解决,网格员随后协助双方在实地精确划定了界限标识。
此次纠纷的成功调解,展现了“十能”工作法在基层矛盾化解中的实践效果。网格员以“调”为核心,融合事实调查、法治引导、情感沟通等多维能力,将传统的“被动调解”转化为“主动治理”。网格员与治保主任的紧密协同,体现了“法治为纲、德治润心”的基层矛盾预防化解机制的实际运用。只有深深扎根群众需求、创新工作方法,才能有助于实现“小事不出网格,矛盾化解于萌芽”的基层治理目标,促进乡村和谐。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