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幸福的出游/我在西南贵州/等你/山水用它葱翠的颜色/轻轻一抹/大地就多彩了。”我写了这几句诗,作为十四天贵州大环线旅行的视频配文,无非想说,多彩贵州,不虚此行。
去贵州之前,印象中,贵州是一个山多水多,且没有平原的地方。作为沿海人,很想体验贵州山重水复的苍茫与厚重。今年6月初,我们十余人,自助组团,自行攻略,由贵阳的旅行社按我们的要求订制,开启了自由快乐的贵州之旅。
初识贵阳
临行前几天被告知,订购的机票需换乘二天后的航班,为不影响行程,无奈退票,改乘火车。首日,坐上宁波至贵阳的绿皮火车,运行廿六小时后,于次日下午二点多抵达贵阳。
贵阳站,虽不是那么庞大,但干净有秩序。因合约中没要求安排导游,接站的是专车司机。四十出头的汉子,一口还算听得懂的普通话,带我们坐上一辆大约有八成新的“江铃”15座中巴车,它是我们全程一车到底的旅游专车。
车在市区行驶,窗外,高楼林立,道路井然有序,路边民俗风情气息浓厚,与其他西南省会城市的格调差不多。当日行程中,安排去市郊青岩古镇和夜郎谷,司机担心下午剩余时间玩不转,决定先不去订好的宾馆,而直接去景点。
青岩古镇,据门面字牌介绍,是贵阳市花溪区的历史文化名镇,贵州四大古镇之一。漫步在古镇大街小巷,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路面的青石板,历经几百年的冲刷、磨砺,己光可鉴人,似乎隐约可见,有无数个脚印在此走过、磨过,以及作为古代军事重镇的刀光剑影。由于时间有限,恐怕下个景点关门,我们没能走遍古镇,便匆匆赶路。
到了同属贵阳花溪区的夜郎谷,已是下午5点多了。仍买门票进入峡谷。
这里属喀斯特生态园,是一个自然溪流峡谷。旅美艺术家宋培伦,花20年时间,创建了典出“夜郎自大”的神秘观光地。峡谷两边,用类似于碎瓷状的喀斯特岩片,刻画传神的傩柱群,有威武的神气,放大的眼晴,夸张的嘴巴,几何的头型,处处折射着“自大”的光茫,引起世人对夜郎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夜郎谷出来,看了史料,我蓦地明白了,贵州为何有那么多以“夜郎”命名的地方,乃至文化、商品。如夜郎天路、古堡、小镇、酱酒。原来,古代夜郎国的地域,主要在如今的贵州。这才是“古为今用”的文化开发,大赞。
回到贵阳市区,己是华灯霓彩的夜晚,远远望见“甲秀楼”辉煌耀眼,大家赶紧喊司机就近停靠,一行人兴致勃勃地观摩了一番此处的夜景后,才抵达宾馆。据说贵阳的蛋炒饭有名气的,同伴们一天赶下来,饥肠辘辘,吃得好香,也有几个同伴,找桌餐吃当地的特色菜,小饮贵阳街头。
白云飘过万峰林
行程第三天,我们早上7:30出发,剑指黔西南最远端“万峰林”,车程400多公里,到达时,己是午后。景区很大,方圆几十里,设有一条廿一公里的观光线路,或坐观光车,或徒步游览,亦可坐一阵车,走一段路,交替进行,自由选择,非常人性化。我们呢,当然选择后者,尽可能胜览更多的景色。
行走在半山腰的栈道上,远眺四面如万马奔腾的锥状峰林,环抱三千多亩绿映淡黄的稻田,阡陌纵横间簇拥的屋舍,恍若天各一方的世外盆地,我甚至发出疑问,这不是贵州的平原吗?当白云飘移过来,其投影面,像一块巨大的纱巾幕布,慢慢地扯亮“八卦田”“福字田”“鹰头山”等清晰、立体的壮美画卷时,游人陶醉了。
下行至山脚,近距离坐车观田野,在平坦的路上,仰视白云,望尽山峦,感叹不愧黔西南最美的喀斯特景观,难怪徐霞客来过两次,留下“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而我在旅行手记里,却写下:万峰林白云飘过的时候最漂亮。
不过,我想像白云悠悠的万峰湖越发美。在行程中,己订购了万峰湖游船票,最晚6点前登船。我们从万峰林出发,己是下午4点多了,司机不断提速,40分钟后抵达目的地,遗憾的是游船因故提前至4点钟关闭,每个人只好在万峰湖边打了张卡。后在去兴义市区住宿的路上,在“峰林布依”景点门外转了转。
徒步峡谷、冰臼
6月6日,行程第四天,需完成两个徒步景点,一是马岭河大峡谷,二是关岭冰臼,是整个旅行策划中最费体力的一天。
初夏的黔西南,风和日丽。我们7点半驱车,不到半小时,便抵达马岭河大峡谷,从“天星画廊”入口徒步,穿过“珍珠瀑布”“断桥飞瀑”,下至谷底触摸钙化壁。我走过国内许多大峡谷,未曾见过这种影像——眼前沿途悬崖上层叠着许多碳酸钙壁挂,像棚屋的雨蓬,又像在树枝上的灰叶,连绵不断,瀑水滴落在上面,就像雨后从屋檐滴下来的水,飘飘潇潇。它的地缝嶂谷,群瀑悬练,崖画千泉,使人真正感受了“西南奇缝,天下奇观”。
原本要穿过峡谷中的吊桥,走到峡谷的另一边,因对面栈道在维修而封桥,只能原路返回,来回走了大约7公里,结束此景点。
上午10点半,出发去关岭冰臼,需行车3小时30分钟,中饭在车上以干粮充饥。整个贵州行程,每天中饭几乎都是这样安排,因为一天中安排的景点多,景点与景点之间距离又很大,为的是争取时间,多看点景观。
关岭冰臼,是个野景点,周围都是原始的曲径丛林,我们的中巴车,凭着司机的技术和经验,拐过几十道山湾,于下午2点多,到达探秘目的地。
冰臼是什么?大家都好奇,我按照预先的攻略,带领大家从一个叫关脚小电厂旁边的斜道下行。不知咋的,这里天气闷热,个个大汗淋漓,又因陡坡难走,随队几个人都放弃了行动。我思考再三,独自前行。原本打算在此走5公里,现在哪怕走上一二公里都可以,因为据坊间传说,从这地方下去,是冰臼遗迹最精华的一二公里,必须一探冰臼秘境。
我下到河谷底,跨过一道溪,眼见前面凹凸陡峭的石岸,像海洋上的礁石。我奋力爬上石尖,环顾流水潺潺的河谷,一眼惊呆:密密麻麻像舂米的捣臼,遍布河滩,伸向峡谷,这种荒芜而风化的石臼,竟是亿年冰川的优雅印记,完美再现了远古冰川消融时,那股奔腾不息、塑造大地的原始力量。
我大概在冰臼上走了一公里左右,考虑到其他队友在山上久等,我掬捧了几把石隙间的流水,抚摸了粗涩的石窝,挂上随身携带印有保护野生动物字样的红丝带,拍了照片和视频,原路返回。
上车后,在驶往黄果树住宿的路上,我在想,马岭河大峡谷的碳酸钙华,关岭冰臼的亿年印迹,这是来贵州的几天中,最长见识的一天。
观赏喀斯特瀑布
早晨,黄果树的天气不错,第五天的行程开始。从入住的宾馆步行至黄果树瀑布景区,仅用了5分钟时间。然后,入景区,坐景区大巴车,再乘电梯,来到黄果树大瀑布。据介绍,6月份是丰水期,瀑布气势恢弘,飞溅的水花宏大,且今日运气很好,水帘洞修整后第一天开放,从正面观赏,到侧面掠影,再绕到瀑布背面,也就是水帘洞里面,手可触到倾盆而下的瀑布,非常有淋着瀑水的体验感,真正沐浴了世界最大之一的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瀑布。随之,也拍下了自己认为与众不同的瀑布大片。
大致在景区内,玩了5个钟头左右,于午后1点半,驱车向下一个景点“大圣之眼”。当初,我在攻略这条线路时,偶然发现顺路有个未开发的原始瀑布,叫滴水滩瀑布群。于是,我提前跟司机打招呼,去这里转一下看看。
车从大路转到乡道村道,曲曲折折,坑坑洼洼,终于到了瀑布附近。但这个瀑布群,悬挂在坝陵河西岸的群山悬崖上,只能隔河相望。瀑布总高410米,为黄果树的六倍,最下层130米,为多级瀑布群,我站在岸边高处,遥望整个瀑布,仿若身着白色蕾丝塔裙的仙女,仪态万方,从万顷冷绿之中露出她的身姿,美哉!哈哈,这是个意外的收获。还有同伴在路摊上买了一串“苹果香蕉”,好好吃喽,之后,在其他地方总是想找这种香蕉吃。
离开滴水滩瀑布景点,一路开到“大圣之眼”,已时下午3点半左右,这是个未开发的喀斯特溶洞秘境,经打听,来回徒步至少4个小时,并且,我们的装备,不具备进入地下洞穴瀑布及暗河,加上当时大雨临空,团队意识到时间安排和对难度认识不足,没能深入洞穴瀑布及暗河,权宜之计,收藏了一张当地山农最早发现“大圣之眼”时的照片,以作到此一游的纪念。
寻访云峰屯堡、织金洞
6月8日是星期天,估计游客比平日会多点,为避开高峰,早上8点钟就来到云峰屯堡,屯堡园落好像还在沉睡,商店宅所还未开门。大约花了个把钟头,便游完了。云峰屯堡留给我的印象,是明代少数民族,为抵御外敌,筑石头堡垒,岁月磨砺留下了现在的建筑群。今日一游,在安静的屯堡中,添上云峰屯堡缺失的“峰”字一笔。
行车2小时半,来到“织金洞”,它被《中国国家地理》誉为“中国溶洞之王”。游完后,我敢说,地下曾经难有峰,除却织金不是洞。从文学的角度,雄伟壮观的“地下峰林”、虚无缥缈的“玉石云雾”、难以置信的“寂静垒石”、宏大而下的“百尺垂帘”、深邃无境的“世外宫庭”、神仙般的“灵霄殿”、柔顺挺拔的“银雨树”、纤巧玲珑的“卷曲石”、栩栩如生的“母女骑象”“婆媳情深”……壮阔的画卷,微妙的场景,令人震撼不己,赞不绝口。
到这天为止,我们走完了黔西南的线路,返回贵阳,转道黔南、黔东南的行程。
首站,是光临国人引以自豪的平塘“中国天眼”。
探“中国天眼”手记
在贵州的大山深处,我们通过严格的安检,登上群山之巅,俯瞰悬崖上镶嵌着一只巨大的碟形,其犹如神秘而深邃的宇宙之眼——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那雄伟的身姿震撼着每一个瞻仰者的心灵。站在它面前,就仿佛置身于科幻电影的场景之中,感受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力量的强烈碰撞。它是宇宙信号的捕足者,深空探测的利器,在宇宙的黑暗中搜索着任何可能的信息,为人类揭示宇宙的奥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虽然,不准随身携带手机之类的电子设备,但那里有机械相机专门提供服务。我在超现实的美感中,当看到一对大约六十岁左右的夫妇,举起手臂,毕恭毕敬地向“大国重器”致敬时,我的眼眶,突然有一股热流在涌动,我别过脸,远眺无尽的山脉,心随无形的射电纵横苍穹。
在中国天眼附近,我们又游了有“小桂林”之称的罗甸大小井。然后,车行240多公里,至荔波过夜。
日游荔波、夜观西江
说到荔波,就知道“小七孔”。6月10日,天气阴朗,却能见度高,我们漫步在小七孔景区,宽1公里、长12公里的狭长幽谷里,观洞天、穿丛林、走孔桥、拍湖照、看瀑布、倚石景、戏水花,是拍下照片最多的一天。怪不得在我们沿海地区工作的贵州人对我说,到了贵州一定要去“小七孔”,果不其然。
从小七孔景区出来,己是下午12点多了,我们在出口处附近,吃了点小吃,赶紧上车。跑了4个多小时,到达西江千户苗寨。苗寨门口广场,几十人举着花伞,挪动舞步的迎客仪式,让我们体验一会论酒古歌的礼仪,细心的人就会发现,唱古歌的人全都是寨中老人,是功德与传承的寓意。
落脚寨宅后,已是傍晚。我们在寨中心位置,找到一家叫“西月火塘”的屋顶餐厅,边吃边看千家灯火,边欣赏眼底下灰瓦木壁,翘檐斜梁,错落层叠的屋舍、庭园、楼阁。还未褪去蓝色的天空,吐着些许霞光,好似“西月火塘”渲染了千户苗寨。一道特色“牛瘪”汤锅,足以让我们留香绵长。
饭后,夜游古街,登上观景台,一览星星点点的苗寨全景,仿佛看见中国西南部民族文化一片璀璨的天空。
翌日,也是行程第9天。上午参观苗寨博物馆,欣赏寨域的自然风光。下午,坐车4小时,从黔东南转战黔东北。是行程中最休闲、轻松、养精蓄锐的一天,为的是明天登顶梵净山。
攀登梵净山
梵净山,由梵天净土得名。系武陵山脉主峰,贵州第一名山,最高峰2572米。闻其名而能想象神圣之境界,心生前来慕名拜谒。在行程规划时,作为最重要景点之一。
今日天气晴朗,气温适宜,白云像花瓣一样,一片片地飘移在蓝蓝的天空下,五颜六色的游人,像游龙一样在喀斯特峭壁上迤逦而行。
我记起了小时候,梦想用画笔画下这样的场面,如今梦想随拍成图,收获感溢满。行走在栈道上,那眼前的苍翠海洋,沁人的空气,让人忘却了攀爬的劳累,汗渗衣背的难受,随着同伴一声高吭的“梵净山,我登上金顶了”,我的心中,加深了对这座名山的印象——世界自然遗产、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唯一栖息地,被誉为“地球绿洲”“动植物基因库”“人类的宝贵遗产”,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国家5A级景区。
登梵净山之后,下午,马不停蹄赶往镇远古镇,到时己经傍晚。在一座古桥旁边,享用丰盛的晚餐。饭后,沿江逛街,饱览古镇的水、桥、舟、廊相映成辉的夜景,听闻了悠扬的江边风声、琴声、歌声,渔声,度过了一个愉悦的夜晚。
远征赤水
6月13日早上,从镇远出发至赤水600多公里,途中停靠茅台镇。茅台,是当年赤水渡口之一,镇上建有“四渡赤水纪念园”,我们进园瞻仰,留影纪念。然后,参观了“汉台酒厂”,闻醉了游客。傍晚,抵达赤水。
次日,即行程的第12天。前几天,己领略了黔西南、东南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现在,又从黔东南跑到黔西北如此之大的跨度,就为欣赏赤水丹霞的壮丽景象。
赤水丹霞面积很大,有1200多平方公里。而能游览的赤水丹霞景区,仅含赤水大瀑布、佛光岩、燕子岩三大景段,我们三个景段都预约购了票,但当天时间不够,放弃了燕子岩景点。
赤水大瀑布与佛光岩,两个景点都游了2个半小时的时间,两个都是展现丹霞、瀑布的景点。前者瀑布气势磅礴,丹霞岩层隐蔽;后者注入了“佛”元素,瀑布高度70多米,瀑水纤细潇洒,丹霞石壁大片坦露,呈圆弧状,犹如大佛怀抱白练细腻传神。不过,这些绝无人工雕琢之嫌。
有个小插曲,从赤水大瀑布出来,去佛光岩的路上,导航误入了狭窄的小路,山高路陡,每个急转弯,车子倾斜,心肝吓出,还不能一次转弯成功,
环顾一路的荒山野林,恐惧感实足,好在司机善解人意,遇见野生的小瀑布,停车,叫我们下去观赏,拍拍照,缓和气氛,哎,还真的,野景很美。
那天,我的一段手记是这样写的,“夏天,行走在森林覆盖的丹霞地貌之间,似朱砂色彩的岩壁、岩沙、岩水,一幅一幅柳喑花明般地展现在眼前。她没有张掖丹霞的灼灼耀眼,也没有沙漠丹霞的烈烈火红,却有桫罗摇影的旖旎,深厚的植被下吐露如絮丝般的瀑布,落到岩石的瀑水,如纷飞的雪花,凉洒着我,滋润着我的心田。望着带红泥的潺潺溪水,终于体会到了森林丹霞的美感,我真的好想多呆几天”。
赤水,是被红军的杰作塑造成名扬天下的河流。我来到“丙安红军渡口”,了解到当年红二方面二师从这里渡过赤水河,开启了红军四渡赤水的序幕。2019年12月,当地建造了渡口纪念桥,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次之行,我从党史的沉浸中,找到了水流湍急的赤水河渡口丰碑,有种自豪和燃情。
赤水,观光结束,直奔遵义。
红色记忆伴归途
在遵义的早晨,我总算睡了个懒觉,七点多起床,撩开宾馆窗帘,窗外晨练的人不少,面对心中一直期待的这座城市,刷牙、洗脸、整理的节奏有点加快。虽然,早就预约了第一个要参观的“遵义会议会址”,但还是有些放心不下,明知8点半开门,却8点前老早门口排队了。
进入遵义会议会址,从平时史志阅览到今天实地参观,在我眼里,它是一个被新中国曙光照亮千秋永存的红色圣地,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我们团队12人,都在红旗下长大,也是奋发有为赓续前行的一批人,当中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体育老师和医师、干部、文员,都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精神品质。
在走“红军街”“红军山”的路上,遵义的街、巷、园、亭、林、花,都呈现红色底蕴的文明,我爬了316个台级,登上“红军烈士”纪念塔,并敬献了鲜花。离开遵义时,有种力量“伟大转折”“力挽狂澜”的动力,激励着自己的“文化之旅”。
在返程贵阳的路上,我在回顾,我们以贵阳为起讫点,赴黔西南,转黔南、黔东南,到黔东北,穿黔北,抵黔西北,辛辛苦苦,绕贵州一圈,仅车程4200多公里,游历大小景点近30个,我单人拍照2700多张,视频92个,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是敬畏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质朴,是爱绿水青山的美丽,是信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下午17:13分,在贵阳站上绿皮火车,“咣当咣当”地驶向海边的家乡宁波。
车上第二天,日历6月16日,也是出行的最后一天。我坐在车窗前,看着同伴们嘻嘻哈哈高兴的样子,心想,再过八个多小时就到家,马上能把幸福分享给亲朋好友了,他们能不兴奋吗?
望着他们开开心心,蹦蹦跳跳的样子,就像一个个童心未泯的孩子不想回家。
“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心雕龙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