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百家小店调查|走过五年的“老朋友店”,靠什么活下来

    潮新闻 记者 何晟 盛锐 谢春晖2025-06-27 00:33全网传播量17.2万
    00:00
    00:00
    01潮新闻·钱江晚报百家小店调查进入第五季,关注小店生存期。调研发现开店1-5年的小店占比近半,通过三家持续跟踪五年的“老朋友”,展现“小店五年陈”的经营之道。
    02“九份芋圆”大叔施宏强通过搬店减少开支,瞄准市集开源,两年参加624场市集,市集营收占比超60%,将线下店面视为中央厨房,市集摊位视为“移动分店”。
    03“洪涛烤肉”坚守货真价实,从城中村小店起步,走过21年。老板娘李彤注重食材品控,亲自挑选,酱料自熬,熟芝麻自炒,因口口相传积累老客群体,撑过艰难时期,对直播等新概念兴趣不大,无开分店打算。
    04“小町野甜”蛋糕店老板娘陈晓慧谋划进入宠物烘焙领域,已打样多宠物蛋糕。5年开出3家门店经历裱花师离职后调整店员结构,紧跟潮流,了解客户需求,注重甜品情绪价值,接下来将精力放在守住三家门店上。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每个人都有过“最熟悉的小店突然消失”时的一声叹息。

    房租、用工成本、环境变化、经营内容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差……要成功让一家小店活下去,活成一家老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潮新闻·钱江晚报百家小店调查启动到现在,已经进入第五季。

    五年来,小店的生存期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要指标。

    有许多小店进入我们的视野,也有一些悄然离开。但很庆幸,我们也结识了一些依旧坚挺的小店。

    这一季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开店时间在1-5年间的小店,占到了近半。

    今天,我们就通过三家持续跟踪五年的“老朋友”,听听“小店五年陈”的经营之道。

    【九份芋圆】

    搬家不减人,一年省了大半成本

    一天四五场,跑市集跑出新变局

    “我搬家了,从你们熟悉的二楼搬到了三楼。”“九份芋圆大叔”施宏强似乎永远都充满了能量。

    记者联系上他时,他正前往云栖小镇去考察市集摊位。

    从第一季“小店生存启示录”开始,施宏强就是潮新闻·钱江晚报读者熟悉的常客,也是我们一直关注的对象。

    如果从舟山东路的店铺算起,施宏强已经是一名有着十数年经验的老店主了。

    是什么让他一直可以坚持?施宏强的答案是“敢于求变”。

    受访者供图

    “困难肯定是有的,就看面对困难的时候,敢不敢变一变。”这两年线下门店的经验状况不佳,他一度压力山大。

    为了减少开支,一年多前,他做了一个决定——搬店,“店铺楼层越低越贵,越靠街越贵。三楼的年租金是二楼的一半还不到。”

    同时瞄准市集作为开源的重要举措。

    2022年8月,施宏强受邀参加了一场滨江区组织的市集活动,一个小摊位,加上两三个员工,一天就能创造线下店好几天甚至一周的营收。这让他看见了新的机会。

    “当下各地都在发展文旅市集,有客流就有生意。”施宏强说,过去是客流追着店跑,现在是“店追着客流跑”,跑市集就是典型,“很多小店主觉得跑市集‘丢脸’,我不觉得。多跑跑,生意就来了。”

    受访者供图

    为了打响自己的品牌,他定制了集市招牌,让摊子在集市中变得更醒目。“有次去嘉兴摆摊,一天营收达到了15000元,一个假期就把店铺租金赚回来了。”

    从2022年至今,施宏强已经参加了624场市集,最多的一天4场,“我们现在已经有一个团队,五六个人,每个人都能管一个摊子。”施宏强觉得蹚出了一条路。

    受访者供图

    如今的线下店面,在施宏强看来更像是一个中央厨房,在这里完成甜点的配料,再带到各个市集上去。

    而每一个市集摊位,都是他的“移动分店”,“市集的营收已经占比超过了60%。”

    【洪涛烤肉

    中超球员、大学生、老板都好这一口

    做餐饮,口口相传最实在

    何晟 摄

    何晟 摄

    从城中村的一间小店起步,洪涛烤肉已在杭州走过了21个年头。问老板娘李彤,这些年坚守下来的体会和诀窍是什么,这位“烤二代”不假思索地说:“从一开始我爸就告诉我,做餐饮最要紧的是货真价实,如果要说经验的话,我想也就是这四个字。”

    不同于烤串这类由店家烤制的烧烤,洪涛主营的齐齐哈尔烤肉是桌子中央生起炭火铁盘,由客人自己烤。因为上的是生肉,肉质好坏、新鲜与否一目了然,原材料的品控始终是李彤最在意的环节。

    同时经营肉类供应链的她,在勾庄拥有自己的冷库,从源头把控食材品质:牛肉来自老家齐齐哈尔,薄切猪肉选用本地土猪,厚切肉排则主要来自伊比利亚黑猪……蔬菜也有一套自家标准,由员工每天到勾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挑选:生菜挑叶大鲜嫩的,土豆选个头均匀的,金针菇要色白不散,香菜、韭菜、胡萝卜要带泥的……李彤说,不少同行会选择平台配送,但她总觉得不靠谱,这么多年一直用这样的笨办法,不图省事,但求放心。

    店里用的海鲜酱、烤肉酱等各种酱料,也都是自己熬制。配方是父亲李洪涛独创的,李彤接手后又做了改良,加了一些水果调和口味。就连熟芝麻都是店里自己炒的。

    经常光顾洪涛烤肉的老顾客,很难忘怀那酸菜裹着烤肉的独特风味。

    2004年,李洪涛发现杭州没有齐齐哈尔烤肉,尝试着在蔡马新村开了一家小店。虽然地方只摆得下四五张桌子,但量大价低味道好,很快就火了起来。

    最初的顾客群主要是浙大城院的学生和一些住在蔡马的出租车司机,后来名气大了,什么样的食客都有:家业显赫的富豪,叱咤绿茵的中超球员……开豪车的跟骑电瓶车的坐在一起,相视一笑,大快朵颐。

    21年里,洪涛烤肉从蔡马搬到上塘路,再到如今的台州路宸创大厦,许多老户始终一路追随。

    当年的学子星散在各个城市成家立业,但凡因为某个机缘在杭州重聚,总要来洪涛聚一聚。“昨天,我爸还在店里碰见了一个毕业快20年的城院学生,两个人聊得高兴,老爷子拿起啤酒就吹瓶子,我拦都拦不住。”李彤说。

    “我爸是那种老派餐饮人,只会认认真真做菜,和客人的交往像朋友一样,聊心事聊过往聊感情。”父亲这种与客人交往的方式,李彤承袭了下来,这些老客群体,也帮洪涛撑过了最艰难的那三年。

    也因为如此,李彤对直播、达人带货这些如今火热的概念始终兴趣不大,也没有开分店的打算,“好好地把这家店打理好,把每一位客人服务好,就好了。可能我的观念也有点老派,但我始终觉得,搞餐饮,口口相传才是最实在的。”

    小町野甜

    布局宠物烘焙新赛道

    5年开出3家门店,创新一步不能停

    最近,杭州“小町野甜”蛋糕店的老板娘陈晓慧正在谋划进入宠物烘焙领域。

    “我们已经打样了很多款宠物蛋糕,近期就将推出相应的品类。”陈晓慧解释,宠物烘焙不是宠物造型的烘焙,而是制作能够让宠物使用的烘焙产品。

    为了开拓这项业务,陈晓慧在第三家门店——杭州拱墅店开辟出一间独立的宠物烘焙厨房,“这两年烘焙行业太卷了,要不断地创新,才能开拓出更大的市场。”

    5年前,陈晓慧刚刚开出自己的第一家甜品店,还是一家加盟式的甜品店。如今,“小町野甜”蛋糕店已成为了杭州的网红店,门店也扩张至三家店。

    在陈晓慧眼里,要开出一家店,不是一件难事。以普通的烘焙店来说,有10万左右启动资金,店就能开起来。如何把店守住,才是真的考验。

    她坦言,这5年时间,甚至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守店。

    “去年,我们就经历了一段挺艰难的时期。”陈晓慧说,两名在店里工作了三四年的成熟裱花师先后离职,让店里差点供不上货。

    对于一家蛋糕店来说,裱花师是“灵魂人物”,决定着每一个蛋糕的美观和品质。“裱花师的流动性太大了,一些成熟的裱花师也会选择自己创业开店。”陈晓慧说,蛋糕店最怕频繁更换裱花师。

    经历过成熟裱花师的先后离职后,陈晓慧调整了店员结构,开始培养更多裱花师。

    作为一家以精致造型为卖点的蛋糕店,这5年,陈晓慧一直在“整活”,“年轻人喜欢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紧跟潮流很重要。”

    今年春天,“小町野甜”杭州拱墅店开门迎客。“三家门店分别位于城东、城南和城北,基本辐射整个主城区。”开分店并不是为了去“占领”更大的市场,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群体。

    “这两年,大众对于甜品的消费观念更加务实和理性,这就要求店家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客户需求。”陈晓慧说,越来越多客户更在意甜品带来的情绪价值,“大家吃蛋糕和甜品就是为了快乐嘛。”

    陈晓慧总说,自己很幸运,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烘焙行业中走了5年。

    接下来,她不会再开新门店,会把精力放在守住三家门店上,“开一家店,要像养孩子一样付出爱和信心,不能总是很功利地想着挣钱,要让一家店健康地活着。”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