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闻有见解,字里行间读懂社会万象;思想有碰撞,弄潮观点把握时代脉搏。
一起《读端》,一起“潮”。
本期嘉宾是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教授、经济学院副院长陈钊。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里的可可果实。记者 邱建平 摄
在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这片以茶香、咖啡闻名的大地,悄然种下了一颗“金豆豆”。可可,这个曾与中国农田无缘的“异乡客”,正挣脱“实验林”的束缚,首次在这片辽阔土地上迎来规模化生长的契机。
故事,从西双版纳的雨林深处开始。一股“可可新风”正从西双版纳刮起。也许数年后,这将会是一场从种植到品牌、从边疆到世界的“内啡肽风暴”。
详情点击>>
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教授、经济学院副院长陈钊:
西双版纳可可豆现象的三重启示
西双版纳橡胶林下蓬勃发展的可可产业,为我们观察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一个绝佳样本。这一“可可豆现象”背后蕴含着三重深刻启示,值得细细品味。
首先,这是市场力量的一次生动演绎。全球可可价格持续攀升创造了绝佳的市场机遇,而西双版纳凭借其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商机。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产业兴起过程中,政府、科研机构与市场主体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但始终以“小象可可”等市场化主体为核心驱动力。这印证了一个基本规律:政府作用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市场规律为前提,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能否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
其次,科技赋能展现了传统农业的转型潜力。从1959年首次引种到如今的产业化种植,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科研积淀功不可没。这提醒我们,农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持续投入,需要科研人员保持“甘坐冷板凳”的定力。当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沉睡的土地资源就能焕发新的生机,这正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农业领域的生动实践。
最后,共同富裕是商业可持续的关键保障。“公司+农户”的模式让中小农户切实分享到产业发展的红利,从免费种苗到技术指导,从保底收购到观光工厂,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注重带动农民增收。在“无处不卷”的当下,这种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发展模式尤为可贵。这启示我们,只有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体,产业繁荣才能获得持久的社会支持,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才能实现有机统一。
西双版纳的“金豆豆”故事还在续写,但其蕴含的发展智慧已经清晰可见:尊重市场规律、坚持创新驱动、促进共同富裕,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正是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关键密码。这或许能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借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