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潮评丨不能给求职“剧本杀”以行骗的舞台

    潮新闻 评论员 项向荣2025-06-24 10:17全网传播量27.4万
    00:00
    00:00
    01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甘肃警方破获特大“国企编制”诈骗案,诈骗团伙通过伪造流程、雇佣“群演”等手段,让400余名大学毕业生深陷骗局,涉案金额8000余万元,骗局与求职者非理性求职观及就业压力有关。
    02该案暴露三大监管短板:跨部门协同机制待加强,诈骗团伙通过注册正规公司等方式规避审查;网络平台审核责任缺位,对违规内容过滤机制失效;求职教育体系有盲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不足。
    03根治此类骗局需构建事前预防体系:用人单位应完善招聘信息公开机制,公示录用名单;网络平台需建立“双验证”制度,要求发布者提供相关证明;高校应将防诈骗教育纳入职业规划课程,开展情景演练提升学生识别能力。
    04求职者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破除侥幸心理,对“活少钱多”等“好事”提高警惕,当机会过于完美契合欲望时要三思,敬畏规则、坚守常识才是对抗就业焦虑的最佳武器。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图源:视觉中国

    当前,正处在求职招聘旺季,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渠道发布虚假招聘信息,设置各类骗局。据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甘肃警方破获一起特大“国企编制”诈骗案,精心设计的过程犹如一场“剧本杀”。

    在这场持续近三年的骗局中,诈骗团伙通过伪造央企国企招聘流程、雇佣“群演”等手段,为受害者构建了完整的求职幻象。从虚假笔试面试到签订虚假实习合同到虚假岗前培训,从伪造红头文件到私刻公章,犯罪分子的每个环节都精准拿捏了求职者对“铁饭碗”的渴望。通过分批透露虚假进展信息,使400余名大学毕业生在长达数月乃至数年的时间里完全被带进剧情里而深陷骗局里。

    骗局的顺利进展,和不理性的编制崇拜催生的非理性求职观及就业压力导致的判断力下降有关。正是这种认知偏差为骗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诈骗。他们利用国企央企在公众心中的权威形象,通过伪造标准化流程降低受害者警惕性,而部分求职者因对体制内招聘程序陌生,往往忽略向官方渠道核实信息的关键步骤。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受害者轻易地被低门槛的入职承诺所诱惑,选择性地忽视明显违规的收费行为。

    该案暴露出三大监管短板:首先,是跨部门协同机制有待加强。尽管人社部门定期开展清理黑职介行动,但诈骗团伙通过注册正规人力资源公司、伪造资质文件等方式规避审查,显示出市场监管与公安侦查的衔接仍需优化。其次,是网络平台审核责任缺位。案件中大量虚假招聘信息通过短视频平台、社交软件传播,而平台方对“付费内推”等明显违规内容的过滤机制明显失效。同时,也说明求职教育体系仍存在盲区,多数受害者在遭遇诈骗时的反应,反映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不足。

    这起涉案8000余万元的诈骗案警示我们,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掉了那都是“毒馅饼”。如何根治这类骗局?不能仅靠事后追惩,更需要构建事前预防体系:用人单位应当完善招聘信息公开机制,通过官网、官方公众号等渠道公示录用名单;网络平台需建立招聘信息“双验证”制度,要求发布者提供营业执照与用工单位授权书;高校则应将防诈骗教育纳入职业规划课程,不仅要提醒求职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还要通过模拟诈骗话术开展情景演练提升学生识别能力,破除侥幸心理,对“活少钱多”“躺平稳赚”等“好事”要提高警惕。要告诉他们,当某个机会过于完美地契合欲望,就一定要三思。对抗就业焦虑的最佳武器不是捷径幻想,而是对规则的敬畏与对常识的坚守。多管齐下,此类精心编排的“剧本杀”才会失去上演的舞台。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潮评丨别让“焦虑经济”在育儿领域野蛮生长
    潮评丨网络面面观:出片可以,出格不行
    潮评丨电影《好好说再见》,上了一堂关于告别的生命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