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37岁打工人喝红豆薏米水祛湿,结果悲剧了! 医生:并非人人都要祛湿

潮新闻 记者 孙燕 通讯员 王蕊 江晨2025-06-24 09:38全网传播量24.1万
00:00
00:00
01梅雨季“祛湿”需谨慎,并非人人适用。37岁美棠自行服用祛湿方后症状加重,因她本就脾阳不足,寒凉祛湿药反伤正气,凸显祛湿需辨体质,方法不当会伤身。
02中医将湿气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源于居住潮湿环境,内湿与脾有关,常因饮食不规律等致脾胃失调。湿气过盛生湿邪才致病,健康人能抵挡,正气不足则易被侵袭。
03吴国琳主任建议美棠饮食调理,食用山药、茯苓等健脾食物,适当运动改善症状。强调祛湿需辨体质,盲目调理不仅无效,还可能埋下健康隐患。
04日常祛湿应调整饮食、生活习惯和科学运动。生冷、肥甘厚味、黏腻食物要少吃,葱姜可降低食物寒性,山药等是健脾食材,且每餐七八分饱。
05慢跑、散步等运动有助于排湿,但要避免过量,选择早晚凉爽时段并补水。运动后勿立即洗澡或猛喝饮料,避免长时间待空调房、不穿未干衣物、不熬夜、不湿发睡觉、不生闷气、不过度干预祛湿。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梅雨季,艾灸、拔罐、刮痧、泡脚、祛湿茶……你是不是正在尝试各种“祛湿”大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专家说,“祛湿”别陷入误区,并非人人都要祛湿,方法不对不仅没效果,还可能伤了身体。

IC photo 供图

最近,37岁的美棠(化名)拿着一张祛湿药方,求诊于浙大一院中医科主任吴国琳主任中医师的专家门诊。

“太丧了!”美棠说,入梅以来,她茶饭不思,每天工作无精打采,一点小事就莫名其妙发脾气,夜里辗转反侧、入睡困难。一周前,她曾到一家中医馆开出祛湿方,没想到吃了几天反而更加难受——不仅胃口更差、手脚发凉、嗓子干、拉肚子,人变得更加倦怠,全身乏力。

结合那道有着薏米、赤小豆等的“祛湿方”,吴国琳主任经过望闻问切判断,美棠舌质偏淡、虽胖大有齿痕,本身就脾阳不足、湿邪中阻,脾胃运化力弱,再用寒凉渗利之品强行祛湿,如同在漏气的轮胎上再扎孔——正气加速耗散,越祛身体越虚、湿气反更缠绵!

专家介绍,中医将湿气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是指长期居住在潮湿、阴冷环境里,导致身体出现了周身酸痛困重、关节疼痛等症状;而内湿的产生,通常与五脏的脾有关联,先天体质禀赋不足,脾阳虚体质等,常因为饮食不规律、酗酒等原因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而产生,会导致食欲减退、疲倦乏力、舌苔厚腻等症状。人人都有湿气,但只有湿气过盛之后,产生湿邪,才会引起疾病。

健康人的免疫系统可以识别湿邪,进而筑成健康屏障,抵挡其进入身体。但若身体正气不足,湿邪就可能偷袭成功。

在开了温中健脾和胃的药方后,专家建议美棠“饮食调理(如食用山药、茯苓等健脾食物),以动助脾,适当运动,就能有效改善。”

吴国琳主任强调,湿气产生的原因复杂,自行盲目调理不仅不能祛湿,还可能给身体埋下新的“祸端”。祛湿若不分体质、盲目攻伐,非但湿邪难除,反伤脾胃正气,越祛越虚!

日常最好的祛湿方法其实是调整饮食、生活习惯和科学运动。

生冷食物(如冰饮、刺身)易伤脾阳,肥甘厚味(烧烤油炸食品、甜点)助湿生痰,黏腻食物(粽子、年糕)加重脾胃负担,都要少吃。经常在菜肴中加入葱、姜,以降低其他食物的寒凉性质,山药、冬瓜皮、茯苓、陈皮、红枣等都是很好的“温补”健脾食材,适合大多数人。不要暴饮暴食,每餐七八分饱就行。

慢跑、散步、跳绳等运动有助于增加水分代谢,加速湿气排出体外。但要避免过量运动或大汗淋漓,可选择早晚凉爽的时间,并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运动后不要立即洗澡或猛喝饮料,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不穿未干透衣物,不熬夜(熬夜伤脾,易致脾虚生湿),不要洗完澡湿发未吹干就睡觉,不生闷气,避免思虑过重(肝郁乘脾,湿邪内生),不要采取频繁拔罐、长期饮用祛湿茶等方法过度干预。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高考后“躺平”也有讲究!这些高效休养身心的妙招请收下
又到了吃藕的好季节,是选嫩藕还是粉藕?中医这样说
明日夏至!“吃对、动好、不花钱”的养生攻略请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