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钱江晚报
头上是淅沥沥的雨,脚下是滑溜溜的地,身后是从48米高处倾泻而下的瀑,面前是深不可测的河,游客们排队一小时,“有序”翻越标有“禁止进入”的栏杆,就为了拍出一张满意的“人生照片”——这是前几日杭州西关水库出现的一幕。
一方面游客们的“大胆”与“耐心”,充满危险,看得人直冒冷汗;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上推送的各种出片效果确实非常惊艳。两者矛盾又和谐地统一于“出片”这件事上,支配着自诩“一生爱出片的中国人”勇往直前,为了出片,不惜出格甚至出事。这类事越来越多发,以至于成为一种典型的网络现象。其中的门道,值得说道。
一张好看的照片对当代人意味着什么?最直观的答案在那些精装朋友圈里。在那里,不顾危险把身体挂在斯里兰卡的火车外,或者冒着风险倚坐在印尼的伊真火山口,再配以“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把读过的书变成走过的路”之类的文案,不仅点赞不用愁,“爱世界”的人设更是稳稳的了。
精装朋友圈立人设,本谈不上不可理喻。在很多学者眼中,视觉时代的自我身份构建与图像是密不可分的。马丁·海德格尔在《世界图像的时代》一书中,早早就提出“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的观点。一张精心创作的照片,包含了当代人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以及想要传递给外界的信息,所以免不了往与众不同上使劲儿。而各种摄录设备不断迭代,各种自带滤镜的镜头争相升级,则为出片提供了技术保障。
那么,怎样的出片才能显得与众不同?不用担心,社交平台会不断推出各类“模板”。旅行博主、摄影博主、生活方式博主们会发掘各种意想不到的拍照打卡地点,示范如何出片。当这些养眼的帖子被平台选中,在主动推流、开设话题的助推下,几十万的点赞、转发便不在话下。参与打卡的人多了,第二天说不定还能喜提热搜。
如此一套流程下来,很容易就成就一个网红打卡点。既有闹市如上海武康路蝴蝶结阳台、杭州德寿宫红墙、雨中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也有偏僻如某个未开放的水域,或者某座山上危险的悬崖。打卡的人多了,带来实打实的人气,当地文旅很可能还会小小地火上一把。这也是对出片不能一味批判的原因:好看的照片,是珍贵的文旅宣传资源,能给秀美风光一个出圈的机会。
剖析这么多,说到底美美出片图的是一个高兴。但如果为了“人生照片”拿“人生”开玩笑,就让自己成了照片的“奴隶”,成了任由别人评价驱使的客体。曾有一家新西兰媒体报道,截至2024年底,全球自拍致死人数累计达480人,前文所述斯里兰卡和印尼的两个景点,就有因拍照而跌落殒命的案例。为了让照片出新、出奇,到“野生”景点涉险,或者作出危险的动作,出不出片不一定,很大概率要出事。借用一个网络句式:出片的方式可以冷门,不能邪门。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