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带纹样流淌成数字线条,千年传说跃然于现代文创。——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创作项目《畲乡印象》数字插画与衍生品创意设计结出硕果。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一间工作室里,键盘敲击声与手绘笔的沙沙声交织成曲。电脑屏幕上,一只由几何色块构成的凤凰正逐渐成型——它的羽翼融合了畲族彩带的菱形纹,尾羽的曲线则来自畲族新娘嫁衣上的刺绣。这一幕,正是该校《畲乡印象》数字插画与衍生品设计项目的创作日常。项目团队从2024年5月深入景宁调研启动开始,已持续一年时间。
在设计学院“双带头人”支部书记贾娜娜工作室的带领下,一群党员师生将景宁畲族的文化基因,转化为一场传统与现代共生的艺术实践。
创作团队赴景宁采风调研
1.数字转译,让传统纹样讲当代故事
创作团队面临的核心挑战清晰而艰巨:如何让古老符号被Z世代接纳?
团队负责人展示了解决方案:“我们将彩带纹样中的菱形骨架提取出来,通过矢量软件进行模块化处理。将这些几何单元与创作出来的数字图形排列组合,既保留了畲族基因,又生成了极具现代感的装饰语言。”
在系列插画《凤凰图腾》《蓝姑姑》中,抽象与具象达成精妙平衡。
2.衍生密码,从文化符号到商业价值
项目成果远不止于数字画布。在浙艺的衍生品设计实训室,畲族纹样正经历着从二维平面到三维产品的蜕变。
设计团队开发的“畲乡印象”抱枕、披毯、台灯、茶具等系列,融合畲族民俗文化,提取代表土地、天空和稻谷的黑色、黄色、蓝色为设计主色调,结合数字插画系列作品进行衍生产品创作设计。
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文化员张柏淇说:《畲乡印象》数字插画与衍生品创意设计展以畲族文化为灵魂,通过现代设计语言构建出传统与创新交融的视觉叙事。作品将民俗故事、图腾信仰与现代生活用品的有机结合,既展现了对畲族文化的深度解构能力,也体现了“传统符号生活化”的设计智慧,为民族文创的当代转化提供了兼具审美价值与实用意义的优秀范例。
本次项目创作背后的“双带头人”机制,成为撬动文化创新的核心支点。作为专业教研室主任和教工支部书记的双重角色,贾娜娜老师将工作室打造成跨学科协作平台:“我们整合了学院的广告设计团队、动漫设计团队、环境艺术设计团队,党员师生凝聚一起,从深入传统纹样调研、精准提取文化元素,到精心雕琢衍生产品外观设计,这种田野调查+创新设计’的模式,延续了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优良创作传统,更注入了党建引领的新内涵。”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