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潮评丨别让虚假弹幕“弹”走信任

    潮新闻 评论员 朱浙萍2025-06-23 11:30全网传播量15.3万
    00:00
    00:00
    01北京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因雇佣“职业弹幕人”发送虚假用户评价,被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罚10万元,此为全国市场监管领域直播电商“职业弹幕人”首案,引发广泛关注。
    02“职业弹幕人”通过操控虚假账号或雇佣水军,虚构产品功效、用户评价,营造“万人疯抢”假象诱导消费,是传统刷单炒信在直播间的变种,侵犯消费者权益、突破法律底线。
    03“职业弹幕人”呈产业化、规模化,提供“一条龙服务”,直播场景特性使其弹幕更具迷惑性和煽动性,易引发跟风消费,危害严重。
    04《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规对“职业弹幕人”行为有处罚规定,2021年相关办法将其纳入直播营销人员管理,本次案件为同类案件提供法律适用范本,为行业敲响警钟。
    05直播带货健康发展需规则约束、监管跟进及从业者职业操守,商家、平台应自律担责,监管治理要创新手段,多方合力为直播间找回真实诚信,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图源 网络直播截图

    “7天暴瘦10斤”“喝酒夜宵也能瘦”……直播间里,主播卖力吆喝产品,“弹幕”不断跟进各种“好评”,一款普通的食品,硬是被忽悠出了减肥、健康的神奇功效。近日,北京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因涉嫌雇佣“职业弹幕人”发送虚假用户评价,被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出10万元罚单。这一全国市场监管领域直播电商“职业弹幕人”首案,引发广泛关注。 

    原本,通过弹幕烘托下直播间气氛也无伤大雅,但是这些“职业弹幕人”并非简单的托儿,他们通过操控虚假账号或者雇佣网络水军,在直播、短视频等互动场景中,用统一话术、批量刷屏的方式,虚构产品功效、用户评价,营造“万人疯抢”的假象,诱导消费者冲动下单。你以为满屏的“太好用了!”“瘦了十斤!”是网友的真情实感,背后却是“职业弹幕人”在设套“弹”走你的钱包。

    本质上,“职业弹幕人”就是传统刷单炒信在直播间的变种。在算法主导的流量分配机制下,商家为争夺流量高地,不惜以虚假刷单营造“热销假象”,从网店中整齐划一的“优质好评”,到社交平台“种草社区”“试用笔记”的高赞点评,再到如今直播间里的“职业弹幕人”,都成为了商家收割消费者的“镰刀”。  

    “职业弹幕人”已呈现产业化、规模化的特点,从话术模板定制、账号批量注册,到弹幕定时发送,黑灰产团队提供“一条龙服务”,相比传统的商品留言评价,直播场景中即时、沉浸式的互动特性,使得弹幕评论更具迷惑性和煽动性,更容易引发跟风消费。

    每一条虚假弹幕放出的烟雾弹,都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侵犯,对法律底线的突破。《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都有对类似职业弹幕人行为的处罚规定。2021年,国家网信办等部门发布《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也对“职业弹幕人”的引导消费行为作出了明确规范,并将其纳入直播营销人员来管理。本次案件,首次将“直播刷评”行为纳入“编造用户评价”的执法框架,为同类案件提供法律适用范本,也为整个直播行业敲响警钟。

    虚假的弹幕,带不来真正的繁荣。直播带货健康发展,离不开规则的约束、监管的跟进,以及从业者的职业操守。别让“职业弹幕人”成为行业的标配,否则只会“弹”走消费者的信任,透支行业的诚信根基。商家要加强自律,遵纪守法,平台要主动担责,加强审核。面对屡禁不止、迭代出新的虚假宣传套路,监管和治理也要与时俱进,创新手段,及时跟上。多方合力,为直播间找回真实和诚信,还消费者放心安心的消费环境。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潮评 | 老厂房“变身”出新才能出圈
    潮评丨校园餐不是“唐僧肉”,打“妖”要讲求“快准狠”
    潮评丨人工智能启示录⑤不排斥也不当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