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在运河畔,阅读文化基因,探寻非遗“流量密码”

    潮新闻 通讯员 杨芳 耿京燕2025-06-22 02:17全网传播量11万
    00:00
    00:00
    016月22日为大运河成功申遗十一周年,6月各类精彩文化活动在运河畔举行。6月21日浙江省非遗保护专家林敏在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开展非遗讲座,主题为“流动的文明: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活化路径”。
    02林敏以顾希佳《杭州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引,揭示大运河(杭州段)作为工程奇迹与孕育“人水共生”非遗生态的双重价值,通过船民习俗等让观众触摸到“人水共生”的千年温度。
    03林敏提出构建“全民参与-生态修复-人才培育-激活市场-精准振兴-制度保障”六维一体的可持续传承生态,并以朱炳仁铜雕、王星记制扇、中泰竹笛技艺为例,展现非遗活化成效。
    04林敏以李子柒现象为例,认为“把生活做成生意”是非遗活化的形态之一,强调非遗破圈传播的重要性。
    05运河文化大讲堂活动传达理念:传统是奔向未来的活水,保护是文明再生的征程,大运河这条流动的血脉将在代代相承中涌向更辽阔的文明之海。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6月22日,大运河成功申遗十一周年。这个6月,各类精彩文化活动在运河畔举行。6月21日,在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举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研究馆员林敏,以“流动的文明: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活化路径”为主题,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深度与温度并存的非遗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主办、有意思书房承办。

    林老师以顾希佳《杭州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引,揭示大运河(杭州段)的双重价值:作为工程奇迹的千年水道,更孕育出“人水共生”的非遗生态。书中记载的船民习俗里,祭祀“船头菩萨”的信仰仪式、摇橹拉纤时传唱的“十二月冻得紫蝴蝶”号子,与运河婚礼中“花船”的迎亲布置,共同构成活态文化图谱,让观众透过具象场景触摸到“人水共生”的千年温度。

    立足大运河滋养千年的文化基因,林老师讲到了构建“全民参与-生态修复-人才培育-激活市场-精准振兴-制度保障”六维一体的可持续传承生态。其中三大标杆案例尤为瞩目:朱炳仁铜雕以熔铜技艺打造亚运国礼,让千年铜艺焕发新生;王星记制扇借抖音直播破圈,单场销售额破百万;中泰竹笛技艺带动紫荆村形成3.4亿年产值集群,老手艺正转化为活力产业。对于非遗破圈传播,林老师以李子柒现象为例,认为“把生活做成生意”的模式,恰是非遗活化的形态之一。

    这次运河文化大讲堂活动,生动地向大众传达了这样的理念:传统并非沉埋的遗产,而是奔向未来的活水;保护不是封存的使命,而是文明再生的征程。这条流动的血脉,终将在代代相承中,涌向更辽阔的文明之海。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