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夏满、秋处、冬雪,四季美好、天气变幻、时令美食以及二十四节气的独特韵味,成就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景风南来,荷花盛开,时光悄然流转,转眼便到夏至。
听,前几日窗外还寂静无声,昨天已经响起了清亮的蝉鸣声。随着夏至节气的到来,杭城的夏天也将开始由序幕过渡到“热”和“雨”的主旋律。
新一轮江南梅雨即将到来,本期“谈个天”,我们来聊聊夏至,一起感受一碗面、一只蟹与一城烟雨带来的半夏时节。
今夏的第一朵并蒂莲 里尔 摄
今夏第一朵并蒂莲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确定了夏至。“夏”,意味着生长勃发,“至”,表示事物发展到极致,相当于“最”——在这一天,太阳行至北回归线,杭城迎来全年最长的白昼,西湖边的梧桐树影被拉得修长,万物茂盛壮大达到了鼎盛。
6月19日,读者“里尔”在曲院风荷幸运地捕捉到了今夏第一朵并蒂莲,两朵莲花依偎在同一花茎,在莲叶田田间摇曳生姿。这不仅为夏至增添了几分浪漫,更寄托着对中考考生们的美好祝愿,好运“莲莲”。
无独有偶,金华市武义县十里荷花景区的并蒂莲也开了,有读者拍到蜻蜓、麻雀停留在并蒂莲的花蕾上,还有蜜蜂在荷花丛中飞舞采蜜。
继续说回夏至。古人智慧地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鸣,三候半夏生。古人认为,麋属阴,鹿属阳,鹿角朝前生长,夏至日阴气渐生、阳气渐衰,阳性的鹿角开始脱落;而麋属阴,要到冬至日才会脱角;“蜩”即夏蝉,前几日窗外还寂静无声,昨日响起阵阵清亮的蝉鸣,仿佛奏响了盛夏的乐章;夏至意味着夏日已过半,而半夏本身是一种喜阴的药草,也是喜阴生物的代名词。
夏至节气意味着盛夏即将到来,杭州已经连续两天高温在线,但此时的热才刚刚开始,因为夏至时节,接近地表的热量还在继续积蓄,没有达到最多,但之后的天气会越来越热,从夏至起,经过三个“庚日”,便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难怪民间一直流传着“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里尔 摄
雨水和闷热一起到来
杭城的夏至,总是与梅雨缠绵交织。虽然雨水暂停了几日,但梅雨天的闷热感丝毫不减,让人开始怀念前几日的凉爽。
其实雨还是有的。前几日傍晚,读者陆先生从地铁婺江路站出来,突然下起了一阵不小的雨,但此时距离他仅1000米左右的家附近,不仅没有下雨,还有阳光。
这是典型的“东边日出西边雨”式分散性强对流天气特征。
杭州市气象台解释:“当时,一块‘迷你’降水云团从主城区南部掠过,带来一次范围小、时间短的雷阵雨天气。最近几天,由于副热带高压加强,杭州位于其边缘的西南气流中,原本强劲的西南气流北上之后却有所减弱,富余水汽遇到上升气流被带到高空遇冷凝结,形成小尺度对流云团,引发局部雷阵雨。这类云团个体小、移动快,降雨范围局限且持续时间短。”
今天,杭城闷热依旧,午后部分地区仍可能出现局地性阵雨或雷雨天气,出门记得带把伞,以备不时之需。
眼下还没出梅,新一轮雨水即将到来。今天开始,随着副高南撤,梅雨带回落到浙江,22-24日梅雨带就盘踞在浙北和浙中西部地区上空,雨水再度铺开,雨势缠绵。到时杭州也会迎来系统性的阵雨、雷雨天气。虽然雨水的到来高温区域缩小,但因为湿度高,体感闷热,恰逢中考,考生和家长请做好准备。
里尔 摄
杭城人的夏至食光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此时正是麦收之后,古人感念天时,渐渐形成了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习俗。古代,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祭神礼典,有的地方会举办隆重的“过夏麦”;古时比较流行的习俗是女子之间互赠扇子、脂粉等物;到了宋朝,夏至还会给百官放假三天,可见当时对夏至的重视。
在杭州,夏至不仅是节气的更迭,更是一场充满人间烟火的舌尖盛宴。一碗面,一只蟹,让夏至变得鲜活而温暖。
老杭州人的夏至清晨,总要循着面香出门。“冬至馄饨夏至面”的古谚流传千年,更有“夏至多吃面,出门防雷电”的说法。
在夏至这一天,南北方人终于在吃面上达成了难得的共识。不过,不同于北方豪迈,杭州面食自有婉约风情:热气腾腾的“片儿川”里,雪菜的鲜、笋片的脆与肉丝的嫩在面汤中交织,各类“拌川”更是令人垂涎——猪肝拌川,腰花拌川,浇上酱料,便是最熨帖的夏日慰藉。
而杭州人对面食的偏爱,早在两宋时期便已埋下伏笔。两宋之际,大量汴京士大夫、商人南迁临安,也将吃面食习惯渗入杭州饮食,历经岁月沉淀,成为今日独特的城市味道。
除了面食,夏至时节最让老饕们心心念念的,当属“六月黄”太湖蟹的鲜美。“六月黄”,是指刚刚完成第三次脱壳的童子蟹,壳薄肉嫩,蟹黄半凝固状态最为诱人。老杭州人爱将蟹与丝瓜同煮,也有人钟情陈年花雕蒸蟹,酒香浸润蟹身,炎炎夏日的燥热,也在这一口鲜香中悄然消散。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