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楼下有家水果店。老板是位女性。从她开业那天起,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水果摆得整整齐齐,货架收拾得干干净净,指挥店员条理分明,与城管打交道自有一套。她年纪不大,本事不小,现在一个人撑着三四家店,从进货、定价到人员管理,全靠她一人操持。可偏偏大家张口闭口都喊她“老板娘”,好像她的身份一定得是谁的妻子。恰恰相反,她单身。而这声“老板娘”,像是一个隐形标签,轻轻一贴,就把她作为“老板”本身的光芒给盖住了。
每次听到顾客喊“老板娘,这水果怎么卖?”我心里就特别别扭。明明是她白手起家,辛苦打拼,就因为一声“老板娘”,那些熬夜算账的日子、跑产地选货的辛苦、独自扛下的风险压力……全都归到了那个没影的“老板”头上。
她自己的光芒,硬是被这顶“附属”的帽子给压住了。
将这种身份绑定在他人关系上的称呼,并非个例,想起十多年前刚入职现单位,同事们出于友好,喜欢根据我老公的姓氏(潜)喊我“潜师母”。说真的,这称呼同样让我别扭。比起这种把我与他人绑一块的叫法,我更愿意他们直呼我全名。我就想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被认识,我就是我自己,不是谁的附属,哪怕这人是我老公也不行。
然而,这种将女性身份绑定在他人关系上的习惯思维,其影响远不止一个称呼,它更深层体现在对女性个体成就的解读中。近来工作清闲,心也静了,我开始写点小文章。接连发表几篇后,欣喜之余,听到有人议论“老公是语文老师就是好,你跟着学就上手了!”还有的说“老公润色得好啊”……
老公在写作上确实帮我不少。见我文章发表了,他会笑着催我下一篇;我文章续不下去了,他会帮我找灵感,聊想法;发现我理论不足,找来合适的书要我充电;看我熬夜写得太辛苦,他会提醒我该歇歇了,产量太高,会影响质量。
我感激他的支持、陪伴甚至推动,但绝不意味着文章的核心价值源于他。写文章这件事,终究得靠自己磨的,不是光靠他人帮忙就能搞定的。从构思的灵光乍现到落笔的反复推敲,从开始修改到最终定稿,每一步都需要用心琢磨。然而,别人一句“靠老公”,就把我捧着手机冥思苦想的坚持,字斟句酌的用心,全都随意带过。
其实早在二十多年前,教学之余,我也花心思写过不少教育类文章,一篇有关心理教育的论文还得了全国一等奖,后来还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发表;区级课题研究也顺利结题并获奖;平时写的一些教学心得,也在报纸上发表过几篇。这些都是我在一线教学中慢慢摸索出来的,是我个人努力实实在在的证明。
而这种归功于他人的逻辑,还会延伸到下一代,甚至还会影响到下一代的认知。说到女儿,更典型地反映了这种现象。从她小学起,我天天陪着学习、参加各种活动。她征文比赛拿奖了,别人说“随她爸的写作天赋”;演讲比赛获奖了,又说“文笔像爸爸”;就连上台拉小提琴不怯场,都归功于“遗传爸爸的沉稳”。
一句的“随她爸”,不仅抹杀了我的付出,无形中也在向女儿传递一个信息:她的优秀,主要来自于爸爸的遗传。
女儿能取得成绩,最主要是靠她自身的努力。但作为妈妈,几年如一日风雨无阻的接送、陪练和付出,不该被一句“随她爸”轻易抹去。我想,这样的经历并非个例,身边不少女性朋友也有相似感受。因为婚后许多女性为家庭倾注大量心血,在事业上,男性的成就更容易被看见,但妈妈们在背后的付出,同样值得被尊重和认可。
细想下来,生活里这种“隐形标签”无处不在。它们往往包裹在“善意”“习惯”“无心之言”甚至“恭维”的外衣下,很多时候固化了性别的刻板印象,阻碍了社会对女性价值的认知。
有多少女性,活了一辈子,其称呼要么是谁的老婆,要么是谁的妈,唯独没有她自己。平时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话:“医院XXX做主任了,老公做院长就是好”;或者“女大学生的论文获奖被疑是不是男导师帮了大忙”。这些看似随口一说的话,却像一张无形的网,在一点点框小了女性应得的认可。更无奈的是,当我们试图挣脱这些标签时,反被说成“太较真”“不知足”。
面对这些无处不在的“隐形标签”,难道只能被动接受?当然不!改变,可以从身边小事开始。从一声称呼,到一个念头,再到一份由衷的认可。
下次走进水果店,请喊一声“老板”!这声堂堂正正的称呼,是对个体独立价值的正视。
介绍新同事,请清晰喊出她的全名。让她自个儿的光,亮亮堂堂照出来。
当看到女性的成就时,请先关注她自身的努力、才华与坚持。给予成就本身最纯粹的掌声,让光芒不被标签模糊。
这些小小的改变,是对固化思维最有力的撬动,是对个体价值最本真的致敬。撕下“隐形标签”,让每个人的光芒,都在阳光下毫无保留地、明明白白地闪耀。“她”的故事,只能是“她”自己书写。如同水果店的那位女老板,她亲手码放的每一颗果实,都该映照出她自己的名字——那束光,本就不该是谁的影子。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