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闻有见解,字里行间读懂社会万象;思想有碰撞,弄潮观点把握时代脉搏。
一起《读端》,一起“潮”。
本期嘉宾是杭州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傅素芬。
图源 视觉中国
拥抱树木,真能带来如此疗愈奇效吗?这个听起来略显离奇的行为,其实并非个例。如今,在喧嚣与压力中的都市人,似乎越来越倾向于回归自然寻找疗愈。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检索发现,小众 “抱树疗法”的实践者还不在少数。
科学层面,一些研究为这一行为提供了支持。然而与此同时,记者也发现一些人靠着“树大夫”,悄悄做起了“森林生意”。一些机构发布的“森林疗养”服务内容,价格动辄上千,疑团重重。
森林疗养究竟是什么?若树木真是我们的“自然大夫”,它的“诊费”又是否合理?
详情点击>>
杭州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傅素芬:
关键还是要学会缓解焦虑的方法
文章中提到“抱树时手掌与树皮粗糙纹路接触,能刺激大脑释放催产素”。其实刺激大脑释放有关激素并不是因为手掌接触树皮,而当拥抱大树时的心理状态发生了一些改变而引起。现代都市人由于工作压力大,平时压抑的心情无处安放,也没有方法或途径进行释放,只是当接触大自然的大树后“把自己的情绪放下了”,把心事“放下”,或者把“情绪”放下“就能缓解焦虑。从心理学角度,“拥抱大树”给人稳定感、掌控感、安全感,或许大树也能暂时替代无所不能的陪伴者,为此增加了情绪的平静感、稳定感,从而能改善身体的相关指标。
我以为重要的不是去“抱树”,关键要学习几招缓解焦虑的方法。因为“抱树”只是给了一个媒介,让你留出时间给自己。其实类似冥想、打坐等饱含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方式,其过程也同样会增加体验自己内心的时间,哪怕每天留出20分钟,体验给自己带来的宁静、倾听自己内心的需要,或者感受身体发出的呼声等等,可以作为自我心灵疗愈的很好选择。
每日安排户外(接触大自然)有氧运动也是临床上治疗焦虑和抑郁的有效方法之一,能提升身体分泌五羟色胺(被称之为“快乐素”),能提升积极情绪和心理正能量。
积极的人际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心理问题预防策略,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供情绪价值,互动中也能适当的提供情绪宣泄,倾诉中能有效降低和清除负性事件带来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