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 另一种时间 237×192cm 纸本设色 2025年(“看我72变——2025年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作品)
作品灵感来源于一句话: 生命的灵性、本真、自由与美好,皆蕴含于另一种时间之中。
创作时,我总会想起生活里那些“时间消失”的瞬间。相信大家都有进入心流状态而感受不到时间的时刻:沉浸在体验时间中而匆匆流逝的自然时间仿佛被暂停。于是我试着把“物我两忘”的理念和西方现象学里“体验时间”的概念结合一起。最终将场景搭建在热带雨林的沼泽地里,以环形构图创造出多层次的画面空间,营造超现实氛围。突破传统绘画中的时空界限,将不同时间、空间的元素并置在同一幅画面中,从而创造如梦似幻的视觉效果。
热带雨林植物种类丰富多样,造型奇特,画面两侧的叶片花果交错纵横层层渲染出神秘感。水域的加入,增添了静谧的氛围,水生植物的柔软与阔叶植物的坚韧形成了对比。在这样的场景设计下, 左下方人物的长发穿过草丛顺着缓坡垂进水里和水流转圈,她的左手轻触水面,从而增加触觉感受,增强观者和画面的链接。水陆接壤处生长着茂盛的蕨类植物,从中探出一条黑白红颜色拼接的小蛇,顺着右下方人物伸展的手臂盘绕,并吐信探知周围的环境。
作品草图
中心巨大的钟表象征不停流逝的时间。将其设计成“钟比人高”,来表现自然时间下人类个体存在具有个体存在的有限性,以及时间焦虑的压迫感。画面顶部设计了一个较小的挂钟,其造型整体为圆形、半圆形并用一根直线连接着圆形和半圆形的组合图形。表盘数字与中心钟表相反,象征着在冥想场域里暂停的内在时间,即另一种时间。
形与空间的互动是提升画面表现力的关键,《另一种时间》突破传统空间叙事将六个不同形态的瑜伽练习者置于同一平面,以人物动态弧线构成环形视觉引导线,快速引导观赏者的视线在画面上流动,创造出动态的视觉体验。
创作中,我着力以简练线条勾勒人物姿态,构建画面空间关系。圆形在诸多文化与信仰体系中被视为宇宙的视觉隐喻,其无始无终的闭合形态,天然契合宇宙循环往复的无限性特质;而圆心作为衍生万物的原点象征,则暗含宇宙间万事万物相互关联、浑然一体的哲学意涵。这种以圆喻宇宙的符号逻辑,既强调时空的循环流转的本质,亦呼应瑜伽所追求的身心和谐、天人合一理念,凸显生命本源的统一性。
在人物的塑造方面,我为了避免静态表现带来的局限,通过线条的疏密变化、空间层次穿插以及装饰纹样点缀,展现人与时空的联系。圆形框架不只是形式选择,更是承载着对时间本质的哲学思考。这种无起止的几何形态,直观传达出循环往复、非线性的时间观念。
树影层层叠叠营造出梦境现实交融的氛围。上色先用淡藤黄打底,再用极淡石绿、石青多次罩染,做出若隐若现的虚幻效果。
为了追求整体感和情感表达,我将画面色彩简洁化、单纯化,将色调灰度控制在整体和谐的暖灰之中,以营造出朦胧、含蓄的氛围。使画面整体呈现出虚幻而素净的氛围。同时加强画面的统一感和协调性,以营造一种既虚幻又真实的画面效果。
画面主体颜色为石绿,象征坚韧和希望,结合金色或黄色则能增强力量感和活力。同时,绿色常与自然联系在一起,可以用来表达自然的滋养与平静。
《另一种时间》的创作,既是对新工笔语言的探索,也是对时间本质的沉思。通过瑜伽人物的“圆”形动态、自然纹样的循环结构和线条的呼吸韵律,我尝试在二维的绢本上构建多维时空场域,使物理时间悬置、心理时间延展。传统工笔的精微与当代艺术的观念性在此交融,装饰纹样成为时间隐喻,线条成为心绪流动轨迹,静谧画面下暗涌着对永恒与瞬间的辩证思考。
此次创作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工笔画的当代转化并非简单嫁接新题材或技法,而是要在东方哲学根基上重新诠释“时间”“空间”“存在”等永恒命题,画中的瑜伽者既是修行者也是观照者,他们以身体姿态进入冥想,观众则通过凝视画面进入另一种时间体验。
艺术的真正力量,或许就在于短暂消解线性时间的桎梏,让人们于绢帛方寸之间,触碰更圆融自在的时空维度。这是《另一种时间》试图抵达的终点,亦是未来创作持续探索的起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叶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