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2025年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不废江河:曾海波的山水心印

    潮新闻 朱小钧2025-06-18 10:26全网传播量2691
    00:00
    00:00
    01曾海波作品《古木寒林》追求荒寒画境与自我精神的统一,体现“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
    02曾海波艺术创作从宋代山水出发,既有南方树木的葳蕤,也有北方树林的挺拔,复活山之生命木之心。
    03曾海波作品形散神不散,提纯转化多种笔法,与宋画有文脉相通的承继,触动中国人特有的情感。
    04曾海波用“山水”作为接近自由的方式,把宋画资源转化为“在乎山水”的迷宫,隐藏情感和深意。
    05曾海波选择不易的赛道,在高山大海间寻找心印,用笔墨传承更新山水精神,延续千年文气和脉动。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曾海波 古木寒林 124cm×248cm×2 纸本水墨 2025年(“看我72变——2025年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作品)

    作品阐述:《古木寒林》以古木、寒林为主题,追求荒寒、幽冷、寂静的画境与自我精神世界和心境的统一性、一致性。“荒寒”境界表达心灵的孤冷,其崇高性、高蹈性、精神性、深沉性自不待言。画人寂寞清魂,脱离世俗喧杂,遁向精神孤独、宇宙孤独的“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无我永恒境界。正如宗白华所言:“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古木寒林》试体现的便是如此。

    曾海波 古木图 245cm×145cm 纸本水墨 2024年

    不废江河万古流

    曾海波的艺术创作,一直以来,都是从气象萧疏的宋代山水出发,践行一个艺术家的溯源与拓荒。“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在曾海波的画里,有南方树木的葳蕤生光,也有北方树林的挺拔洁简,一个艺术家的动机与定力,如同这些林木在画面深深扎根,他将宋元以来的山之生命木之心,用自己的方法,复活在每一张纸上。
    我们山水的历史确实是一本大书。曾海波的创作和宋画有承继,但更多的是不同。除去表面黑白关系、构图法则、寒林寒山这些基本要素的似曾相识,画面背后,艺术家的心性和才情,人的关系,以及这关系背后的繁复、热情、挣扎和浓郁的情感。从与古为徒的临摹,到废纸三千的苦练,时间的轮回,映照传承的复归。时光静水流深,见证了曾海波在激荡现实生活与执着追古情境之间的机锋与转变。

    曾海波 寒江艇钓图 190cm×102cm 绢本水墨 2023年

    一个人寻找“散”的自由

    丘挺老师给曾海波提了“散庐”作为斋号,“正所谓良辰美景奈何天,天下无不散的宴席 ……海波懂得放旷快意的人生真谛。”散,是曾海波内心能量聚集的来源。

    形散而神不散,是我们从小学开始学习的一种方法,指的是创作在形式上的自由与主题上的集中。“神不散”强调统一的中心和主题,而曾海波的“神”是什么呢?
    事实上,他的笔墨皴法、构图形式、画面气质都和宋画有着文脉相通的承继。被他提纯和转化的,是多种笔法在画面上的铺陈和变化:有笔墨酣畅中浓烈的情绪,有苍润质朴里放大的悲悯,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微观体感。

    北宋李成、范宽以来,我们对于山水精神的情绪共振一直在内心深处生长和滋养,投射到曾海波的古木寒林系列,不需要理解就能被一石击中,直接触发,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感,一种专属中国人的表达体系——“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你接受、欣赏、共情曾海波的创作表达,只因为一点,你确信他有传承,并甘愿被他打动,一道奔赴“明月松间照,长风三万里”的静谧和壮阔。
    每个人都有接近自由的方式,曾海波用的是“山水”。很多时候,自由的获取并不意味着要和威权抗争与对立,它很可能和时局无关,和家国大事无关,它只指向于一个人的心性。“无心之人,何来安放?”是曾海波对如何安放自己的心的回应,这是他对所有创作的发问,也是我们在画面看到的答案。

    曾海波 寒山·飞雪 240cm×150cm 纸本水墨 2024年

    师古,造化,与文心

    山水在宋以前都是风景,到了宋朝,成为天地。山水不仅仅是水墨的一个门类,而是“造化钟神秀”的瑰丽巍峨,是“为文之用心”的精神归依。山水的气象、容颜和品性,滋养了我们的审美和性情,薪火相传。

    曾海波 见独 220cm×180cm 纸本水墨 2019年

    《听松》《寒林》《散木》《古木》这些作品,是时空交错的意象,古今穿越,情绪叠加。曾海波把宋画的资源,转化为“在乎山水”的迷宫:醉翁之意不在笔法、墨法的师古和追摩,而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寄托,是把自己的情感和深意隐藏其中,转化为“在场的文心”。这个热情、积极且高效的青年,对世事的洞察和重情义,何尝不是宋元以来的精气神在血脉上的延续?

    我们今天追溯山水的精神,本质上是对那个自信、宽容、开放的时代的省察和慨叹。那些熠熠生辉的情境、意象、母题,在曾海波的画面上被重塑和再发现。

    曾海波 玉骨1 180cm×98cm 宣纸水墨 2024年

    山水是我们天人合一的哲学,只要我们还在传承更新,这绵延千年的文气和脉动,就会一直延续。“含道映物,澄怀味象”,曾海波选择一条并不容易的赛道,在高山大海之间寻找自己的心印,用一支笔,一张纸,手写其心。他把传承画成了宿命,眼、耳、鼻、舌、身、意,都在纸上。这就是我们的内心深处的情感归途,一代又一代,“不废江河万古流”。

    (朱小钧/撰文,本文有节选)

    曾海波

    1988年出生于湖南。2012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16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工作生活于北京、深圳、杭州。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叶芳芳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