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生活|岁月悠悠,灶火长长

创作者平台 周益飞2025-06-18 09:22全网传播量430
00:00
00:00
01- 在我的老家,饭灶间是厨房与餐厅的结合,承载着家人围坐吃饭的温馨记忆,以及利用大缸储水、养鱼防蚊的智慧生活。
02- 灶台砌筑是门技艺,需经验丰富的师傅完成,如我的堂兄所砌灶台,精致且实用,象征着家的温暖与技艺的传承。
03- 烧火是门技术活,新灶头需“暖灶”,炒豆子的热闹寓意红火日子,而烧火技巧则影响着灶火的温度与饭菜的香气。
04- 饭灶间是童年的美味记忆库,从饭团到自制零食,再到冬日里的温暖,都是贫困时期难得的幸福瞬间。
05- 父爱如山,砍柴路上的接力,是父子间无需多言的默契与爱,那些背着柴担的身影,成为了心中永恒的风景。
06- 尽管老家已残破,但饭灶间的老灶头依旧燃烧,火光中仿佛能看到父亲添柴的身影,那是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温情所在。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在我的老家,厨房和餐厅合称为饭灶间。饭灶间,光听名字,便能想像到那灶头烧火做饭、一家人围坐吃饭的温馨场景。曾经没有自来水的日子里,灶台边总会摆着一只大缸,上面盖着木板盖,那是家里的“储水库”。为了保持水质清洁,大人们还会去田里捉来两条小河鲫鱼养在缸里,鱼儿悠闲地游弋着,时不时吃掉不小心掉入缸中的米粒。后来在小学语文课本里读到《毛主席视察小营巷》,才知道养鱼不仅能防止水质变差,还能吃掉孑孓,避免蚊虫滋生。

“灶”字由“火”和“土”组成,这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它的形态与功能。灶是用砖石等砌成,用来烹煮食物、烧水的设备。砌灶可不是普通泥水匠能做的活儿,必须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我的堂兄在村里就是小有名气的砌灶师傅,经他手垒起的灶台,有着圆润的弧度,像半开的花篮般精致,齐腰的高度方便掌勺添柴。曲折的烟囱通向天空,每当做饭时,袅袅炊烟就顺着烟囱飘向远方。灶有不同规格,单眼灶只能放一只镬子;两眼灶则可以放一大一小两只镬子,分别叫里镬和外镬。里镬常用来炒菜,外镬用来做饭。要是农户家里养了猪,里镬就用来煮猪食,炒菜和做饭都用外镬。铁镬中间还会放置一个井罐,也叫汤锅,它是只深长的铁锅,底部呈尖锥形,上面放着大铜勺和小铜勺,大铜勺用来打镬里的水,小铜勺则打汤锅里的水,汤锅里的水靠着柴火的余热就能升温。

砌灶头在老家是件大事,也是值得庆贺的喜事。灶头砌好后,一定要“暖灶”。新灶头点火,先炒上一锅豆子,炒豆时噼里啪啦的声音,就像放鞭炮一样热闹,寓意着往后的日子兴旺红火。

烧火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是个技术活。炉膛里烧的不是稻草就是柴禾,不会烧的人又是吹火又是出灰,最后往往灰头土脸、狼狈不堪。柴火塞多了,火势过猛,火苗从镬沿窜出,能把烧菜的人吓一跳。烧火的地方叫“镬灶沿”,冬天这里简直是个温暖的小天地。儿时,我总爱挤在烧火的父亲身边,看着橘红色的火苗欢快地舔舐镬底,噼啪的火星像星辰般散落。火光映红了父亲的脸庞,也温暖了我的小手。不多时,母亲做饭的香气与柴火的焦香交织在一起,窗外即便风雨呼啸,屋内却暖意融融。运气好的时候,还能在火膛里煨些番薯、年糕,那焦香软糯的滋味,至今仍萦绕在心头。我喜欢甜的年糕夹豆酥糖,咸的裹咸带鱼,这些味道承载着童年的美好回忆。小时候家里贫困,父亲微薄的收入仅够一家人糊口,零食对我们来说是奢望,“饭团”就成了难得的美味。那时粮食紧张,母亲偶尔会“开恩”,烧饭时多放点水,盛完饭后锅底会留下一层锅巴,再烧一把火,把锅巴捏成饭团。这时,我们兄妹几个就会围在灶头旁,眼巴巴地等着,闻着香味,伸长脖子。母亲把锅巴铲下来捣碎,加点猪油和盐,烫烫的饭团在我们手中传来传去,咬上一口,又香又满足,吃饭团成了我们孩提时代少有的快乐时光。

饭灶间,既是烟火缭绕的厨房,也是充满温情的餐厅。斑驳的木桌上,一碟淋着猪油的蒸咸菜泛着诱人的油光,柴火饭粒粒饱满,散发着浓郁的米香,刚出锅的土豆芋艿还带着山野的质朴气息。在这里的一日三餐,温暖了每一个疲惫的身心,它是我们心灵的避风港,更是贮藏爱意的地方。

高中毕业后,父亲常叫我一起去砍柴。山路遥远又崎岖,山高路滑,但他坚持要去自家分得的山头。每次进山,两根冲杠、利藤、弯刀、垛柱是必备的工具。父亲把弯刀别进刀鞘,用麻绳仔细地捆在腰间,虽然他腿脚不便,动作迟缓,但眼神却十分利落。砍倒的柴枝经他一捆一穿,就变成了规整的柴担。我只敢挥刀砍柴,捆扎、穿杠这些手艺还得靠父亲。看着他弓着背、拐着脚将柴担架上肩头,我总是抢着先挑一担下山,再折返接过下一担,我们一路接力,直到把夕阳和柴火都带回了家。

如今,父母亲已经离世十多年,老家的茅草房也早已坍塌,未烧完的柴禾融入泥土,滋养出一人多高的杂草。每次回到故乡,经过那片曾经的家园,风中的野草轻轻摇曳,仿佛在向我招手,诉说着游子落叶归根的故事。

老家那间开小店的屋子还在,饭灶间角落里的老灶头仍在使用。灶膛里跳跃的火苗,恍惚间又映出父亲弯腰添柴的背影。现在屋子租给邻居做生意,说是租,倒不如说是借地方,起初每年象征性收一千块租金,到去年干脆全免了。逢年过节回去,老远就能听见店里飘出熟悉的乡音,让漂泊在外的心找到了安放之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