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就知道英国有一所“牛筋”大学,会看书了知道应该是叫牛津大学,是一所极具名望的高等学府。当然,知道归知道,可连做梦也没有想到,年近古稀了,还能顶着一头白发来到牛津大学游览。
牛津者,牛涉水之处也。我初闻此名,颇觉古怪。当然也是好奇,英格兰人怎么就那么可爱,竟然把一所闻名于世的大学与牛联系在一起,那又是个什么故事呢?后来才知原是泰晤士河畔有一处浅滩,古时有牛群涉水而过,遂得此名。而今那壁画上的牛,昂首向水,倒像是要游向千年后的今日了。
牛津大学的建立,也颇为传奇。遥想千年前,英格兰没有大学,学生都去法国巴黎留学,有一次英格兰王与法兰西王争执不下,一怒之下召回留法学者,就地办学,这便是牛津的由来。想来学术之事,有时竟也如小儿赌气一般,横竖要争个高下。不过赌气赌出一所千年学府,倒也是千古奇闻。我每思及此,便觉得那些砖石墙壁间,还飘荡着当年帝王负气的余韵。
相传牛津大学是由一位美丽的撒克逊公主弗里斯维德建立的。她的本意是献身教会,但被一位国王追求。国王追逐至牛津边界时突然失明,请求她的原谅并放弃追求,视力奇迹般恢复。弗里斯维德在牛津建立了一所女修道院,并被牛津人视为守护神,直到今天。
导游把我们带到了在牛津大学图书馆,显然,这是最美丽的建筑,而且其馆藏数量仅次于大英图书馆,藏书约650万册,其中包含现代人文、自然科学、期刊、稀有书籍等,包含东、西方手抄本16万册,摇篮本约6500册,另有现刊5万余种,地图约117万件.数量庞大,珍藏无数.是世界上收藏书籍和手稿最多的图书馆之一。该馆在东方抄本、英国文学、早期印刷、地方历史方面的珍贵收藏,被研究者视为学术宝库。它们能够提供多种服务.当然.有的服务只限牛津大学的成员才能享受.如牛顿目录、电子期刊、在线数据库等类型的服务即是如此。
爱因斯坦讲课的黑板,小得可怜,大概怕被人拿走,又被锁在栅栏里,我好不容易把手伸入栅栏,才把小黑板用手机拍了下来。我站在那黑板前,想象爱因斯坦那伟岸的思想,如何挤在这方寸之地迸发出来。大概真正的智慧,原不需要广阔的天地,一隅之地,亦可容下宇宙的奥秘。那些潦草的公式,像一群顽童,挤在这小黑板上嬉戏,却在不经意间,揭开了时空的面纱。
说到牛津大学的招生,也是独具一帜,不采取考试的办法,而是世界各地名校校长、名教授的推荐,牛津凭推荐信进行面试,从而择优录取。在录取时,他们宁可没有,从来不降低标准,据说有一年,牛津圣三一学院从几百个被推荐的学生中,就录取了一名。严格如此,可见一斑。
城即是校,校即是城。走在牛津的街巷中,常分不清何处是学府,何处是市井。书店的老板或许通晓古希腊文,酒馆的侍者可能熟读莎士比亚的著作。学院的围墙并不森严,知识便从石缝中渗出来,浸透了整座城池。这里的居民,似乎呼吸间都是羊皮纸的气息,举手投足间,自有几分学者的矜持。
牛津大学千年的办学经验表明,高校与城市的深度协同能够超越传统的“学术象牙塔”模式,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其核心在于将知识生产、社会服务与空间共享视为一体,而非割裂的功能模块。这种理念对其他历史名校与城市的关系重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事实上,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也是没有围墙的,高校与城市的深度协同能够产生良性互动。
牛津的黄昏来得迟缓。夕阳斜照在那些尖顶上,将石壁染成蜜色。钟声从四面八方响起,此起彼伏,仿佛几个世纪以来的学者们在互相问答。我匆匆一瞥,已觉目不暇接;若得久留,恐怕更要目眩神迷了。
这地方古怪得很——将传说砌进墙里,把历史碾作尘埃,任其在庭院中飘荡。求知者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唯有那些塑像始终居于院内,静观着这场永不散场的学术盛宴。
我想,那壁画上的牛,终究是游过来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
潮客_wzypyt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