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鼓一锣,伴着悠悠海风,66岁的叶胜建用“唱新闻”的方式向大家介绍自己;艾草司康、迷你版的灰汁团,95后“点心匠人”郑开元捧出传统中带点创新的糕点,征服现场观众的味蕾。
发布会现场。记者陈冲/摄
非遗正青春,古艺焕新声!6月17日,“非遗在宁波·今天我发布”象山非遗专场发布会在宁波松兰山滨海旅游度假区举行,三位来自不同时代的“守艺人”讲述象山非遗的“前世今生”,拼贴出一幅传统文化的青春复活地图。
66岁“唱新闻”传承人:用一生守护民间曲艺
“锣鼓一敲笑盈盈,我唱新闻仔细听,国遗传承我本人,从小爱好唱新闻。”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唱新闻”代表性传承人叶胜建,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与“唱新闻”的“不解之缘”。
“唱新闻”传承人叶胜建正在讲述。记者陈冲/摄
叶胜建今年66岁。六七岁时,他就追着盲艺人听唱新闻,把长达3小时的唱段背得滚瓜烂熟。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磨,叶胜建将嗳嗳调、还魂调、哭调、慈调等“唱新闻”传统曲调巧妙融会贯通,在坚守本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让这一古老的曲艺形式焕发出时代新声。
2009年,叶胜建正式走上“唱新闻”舞台参加各类比赛,2013年,《长年葱》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曲艺类比赛中荣获作品类群星奖。
“‘唱新闻’曲调简单朗朗上口,但内容要经常更新。”叶胜建说,“现在会‘唱新闻’的人太少了,我不想让他在我手里断了传承,我希望它能一直传下去。”
如今,叶胜建致力于“唱新闻”传承,不仅搞创作,整理出《象山唱新闻作品集》,还带徒弟上百名。
80后非遗保护者:用创新织就山海非遗活态版图
“什么是非遗?在象山口耳相传的徐福东渡传说是非遗,百味之首的海盐是非遗,化腐朽为神奇的竹根雕是非遗,土腔土调的‘唱新闻’和粗犷豪迈的‘渔民号子’是非遗,神圣隆重的渔民开洋谢洋节和妈祖如意省亲迎亲是非遗。”象山县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张颖说,非遗是生活的烟火气,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宝贵的共同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
80后非遗保护者张颖正在讲述。记者陈冲/摄
2012年,张颖就积极投身于非遗的保护、传承、活化等工作,组织开设免费非遗课堂,开展非遗精品节目巡演,组建象山非遗志愿者团队,让象山非遗戏剧、曲艺、舞蹈、传统音乐等表演类非遗项目再现昔日光彩。
张颖用一组数据展现了象山非遗的蓬勃生态:7项国家级、16项省级、55项市级、191项县级非遗项目;1条省级非遗街区、2个省级非遗景区、14个非遗体验基地……2019年,象山还被列入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也是浙江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通过非遗的创新转化,让非遗发展有产品、有店铺、有街区、有场景,同时,让传承人有收入、有名气,景区有文化、有业态,乡村有就业、有生机,从而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张颖表示。
95后点心匠人:把传统点心玩成“国潮顶流”
“我们有很多非遗点心,诚邀大家看看传统制作方式。”象山十八象食品小作坊主理人郑开元现场展示象山传统点心制作技艺,让观众大饱口福。
95后点心匠人郑开元正在讲述。记者陈冲/摄
2020年,在外闯荡餐饮行业多年的郑开元返乡创业,主要经营、推广家乡的民俗点心,主打纯手工制作、源头取材,不断开发新品。依托“共富工坊”,累计助农增收450万余元,直接带动周边2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2024年,年产值也超过160万元,同时十八象被列入第七批象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象山传统点心制作技艺”传承基地。郑开元也成了象山县传统糕点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
“家乡的味道是游子最深的乡愁。”郑开元说,离乡后才意识到,最想念的是奶奶做的萝卜团。回乡后,他认真调研市场,试验性经营,潜心做象山传统点心,推动家乡民俗点心打开市场。“十八象团礼” 获“甬乡伴”2021宁波乡村旅游(民宿)伴手礼大赛人气奖。
“希望通过这一枚枚小小的点心,让更多人看到象山非遗的茁壮成长。”郑开元自信地说。
民盟中央美术院宁波分院院长韩利诚现场点评。记者陈冲/摄
民盟中央美术院宁波分院院长、民盟浙江省委会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韩利诚认为,笃实守正是象山做好非遗传承的前提。三位非遗工作者都有传承弘扬非遗的自觉境界。非遗与旅游、文化结合,赋能乡村振兴、促进文化富民,诸多创新转化实践给非遗事业拓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