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当潮流IP遇见非遗,衢州“织女”正编织你的娃衣

    潮新闻 记者 汪驰超 柯城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龚莹莹 胡友财2025-06-18 05:00全网传播量12万
    00:00
    00:00
    01潮玩产业热潮下,衢州市柯城区巾帼共富工坊“巧大姐”团队一个月内完成超10万件玩偶娃衣编织订单,展示出潮玩衍生品市场的巨大潜力。(数据:超10万件;案例:巾帼共富工坊“巧大姐”团队)
    02柯城手工编织技艺非遗传承人吴争仙带领团队,从1993年钻研钩针技艺至今,曾用彩色毛线钩织远销海外产品,今年5月接娃衣订单后成功应对挑战,改用短绒绒线打造出挺括柔软效果。(时间:1993年至今,2024年5月;案例:吴争仙团队)
    03吴争仙团队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穿搭”和“私人订制”需求,设计团队每日更新潮流款式,从国风纹样到动漫IP元素,不断突破传统编织边界。(趋势:消费者需求推动传统技艺创新;案例:设计团队更新潮流款式)
    04吴争仙的共富工坊吸纳灵活就业人数超500位,通过“传统技艺+现代运营”模式,为百余名家庭主妇提供在家就业机会,实现“指尖技艺”转化为“家门口的经济”。(数据:超500位,百余名;结论:传统技艺与现代运营结合助力就业增收)
    05工坊年发加工费超200万元,人均月增收超2000元,学员廖女士一天能织30多套娃衣,展现出“指尖经济”的活力与成效。(数据:年发加工费超200万元,人均月增收超2000元,一天能织30多套;案例:廖女士)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眼下,潮玩产业在消费市场掀起热潮,衍生产品也随之走红。在衢州市柯城区巾帼共富工坊服务中心,短短一个月内,“巧大姐”们已完成超10万件玩偶娃衣的编织订单。


    (视频来源:柯城区融媒体中心)

    创新款式设计

    “钩针要像画笔一样,既能勾勒传统纹样,也能描绘潮流图案。”作为柯城手工编织技艺(2020年列入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三代传承人,吴争仙与钩针结缘30余年。

    手工编织技艺非遗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争仙。图源:柯城区融媒体中心。

    从1993年钻研钩针技艺至今,她曾带领团队,用彩色毛线钩织出远销海外的手机壳、帽子。今年5月,吴大姐的共富工坊迎来制作玩偶娃衣的订单,短短一个月,便编制完成10万件。

    订单生产并非一帆风顺。起初,吴大姐团队尝试传统棉线,因弹性不足失败,改用短绒绒线后,才打造出挺括又柔软的效果。

    吴争仙团队编织的各类作品。图源:柯城区融媒体中心。

    “消费者要的不只是衣服,更是‘个性化穿搭’和‘私人订制’。”吴争仙坦言挑战巨大。其设计团队每日更新潮流款式,从国风纹样到动漫IP元素,不断突破传统编织边界。

    激活“指尖经济”

    从最初的兴趣爱好到如今的非遗传承,吴大姐手中的钩针不仅编织出无数精美作品,更为百余名家庭主妇编织出在家就业机会。

    编织团队工作的场景。图源:柯城区融媒体中心。

    “目前大概有100多位女工在做娃衣。”吴大姐略带骄傲地说,“这还不算多的。工坊吸纳灵活就业人数超500位。”

    这份亮眼成绩,源于工坊“传统技艺+现代运营”的双轮驱动。随着订单越来越多,团队一边将老编织师纳入“教师库”,开设娃衣编织专项培训;另一方面,吸纳宝妈组成设计团队,不断推出新颖款式。新学员在老匠人的指导下,约莫半小时可掌握基础钩织技巧。

    “挺自豪的,这么多人喜欢我定做的衣服。”学员廖女士分享说,自己一天能织30多套娃衣。

    吴争仙团队编织的娃衣。图源:柯城区融媒体中心。

    据了解,吴大姐所在的工坊年发加工费超200万元,人均月增收超2000元,实现将“指尖技艺”转化为“家门口的经济”。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浙江衢州:携手传统文化“潮”创新和新消费破圈亮相2025文博会
    端午香包订单爆 浦江非遗传承人巧手“绣”出新时尚
    海宁许村织锦这样“织”出新国潮!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