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衢州市常山县浙江云泰纺织有限公司实验室内,扫描仪快速扫过一小片混色布,机器五分钟内精准解析出各色占比,参数直达生产车间,一块色彩还原率近100%的布匹样品精准制成。总经理曾祥松感慨:“过去混色打样靠经验,如今靠的是高校专利算法的‘黑科技’。我们能免费试用这些前沿技术,这得益于浙江正在推进的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
这一幕,正是浙江以知识产权撬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今天,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首站暨浙江省专利转化运用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活动在浙江省宁波市举行。全国“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活动,是国家知识产权局为整合服务资源、优化服务供给而持续打造的一项重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品牌。今年的全国“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活动,以“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效益,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宁波首站活动标志着今年该项活动正式启航。
视觉中国供图
“专利鹊桥”高校成果对接模型首发
五大专利池“组团”攻坚
浙江省现场演示的“专利鹊桥”大模型引发关注。浙江省率先开发“专利鹊桥”精准匹配大模型,推动全国高校专利资源深度对接试点工作,依托智能算法生成“画像-匹配-推送”的赋能机制。浙江省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透露:“接下来将建设知识产权运营智能体,整合模型和数据底座,实现专利评估、精准匹配、协同创新一站式服务。”
今年以来,宁波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6部门联合印发《专利池建设运行工作指引》的引导下,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推动有关科研院所、链主企业和专业运营机构强强联合,重点推进了海洋重防腐涂料专利池、生命健康活性成分和制剂专利池、生物基材料专利池、新能源汽车专利池以及光伏储能专利池等5个产业专利池的建设。
例如,重防腐涂料专利池依托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汇集了产业链上中下游7家单位近181件专利,采用“链主专利+外围专利+防御专利”组合策略,构建了涵盖上游原材料、中游涂料产品、下游应用等全产业链的专利保护网络,有效突破制约海洋防护材料领域发展的卡脖子技术瓶颈,破解我国高端重防腐涂料长期依赖国外品牌(占比超70%)的产业困局。目前,相关专利技术已在海港码头、跨海桥梁、远洋邮轮、海上风电钢管桩、深海采油平台、潜航装备等领域广泛应用,近三年产生经济效益达36.44亿元。
活动现场,5个专利池分别与国家级磁性材料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5家运营机构签署专利池运营管理协议,旨在通过专业化的集中管理,进一步提升专利池运营成效,加快专利转化运用,为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200万许可费撬动4500万产值
高校院所专利成果在民企实现转化
活动现场,来自省内外20家高校院所与民营企业代表签订专利产业化合作协议,累计转化金额2305万元。其中,刚刚获得第25届中国专利金奖的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将获奖专利以200万元的价格许可给宁波亦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投入产业化,初步带动4500万元的产品销售额,充分彰显高价值专利的产业前景和市场价值。
宁波作为全国首批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地区,紧贴市场需求,持续强化知识产权保险的运营创新、险种创新和服务创新,将保险机制全面融入知识产权治理体系。今年以来,为助力全市2万余家跨境电商企业“无忧出海”,宁波市知识产权保险运营中心牵头推出2项创新险种。
活动现场,平安财险宁波分公司、人保财险宁波分公司2家保险机构,分别与华翔集团、锦浪科技、七号梦工厂、鼎创三维打印等7家企业(园区)代表签订专利转化费用损失保险和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侵权责任保险,累计保障额度超2300万元,为相关企业出海提供“维权+服务”双重硬核保障,并助力更多专利成果顺利地跨出实验室、迈向大市场。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