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健身器材反成伤身利器,背后少了哪根弦?

潮新闻 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2025-06-16 08:11全网传播量24.2万
00:00
00:00
01央视曝光公共健身器材伤人事件,生产、安装、监管等环节均存在问题。
02涉事企业为压缩成本使用非标管材,检测机构与企业合谋让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03安装与维护环节“偷工减料”,如压缩地埋深度导致多起伤人事故。
04“低价中标”取代“质量优先”,流通与采购领域存在灰色生态。
05监管部门需零容忍执法,建立全程追溯体系,采购方需破除低价中标思维,公众需参与监督。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央视视频截图

近日,央视曝光伤人的公共健身器材引发广泛关注。

央视财经调查栏目近期接到了多个消费者的举报,信息显示,一些生产厂家将不合格的公共健身器材销售进了市场。个别公共健身器材,因质量问题,安装问题,屡屡发生伤人事件。河北定州市源动力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坦言,他们生产售卖的这类非标准公共健身器材,很受商家的青睐,核心原因就是价格低廉。企业的工作人员透露,无论客户需要何种形式的合格证,他们企业都可按需定制并直接粘贴到器材上。

公共健身器材本是服务大众,助力大家强身健体、丰富生活的重要设施,承载着提升全民身体素质的期望。然而,央视近期曝光的调查却撕开了残酷的真相:这些本应助力健康的设施,竟因生产造假、安装违规、监管缺位等诸多疏漏,沦为威胁公众安全的“伤人利器”,令人愤怒不已。

首先,生产环节的系统性造假是隐患的“源头”。国家标准明确要求健身器材承载柱钢管壁厚不低于2.75毫米,而涉事企业为压缩成本,竟使用仅2毫米的非标管材,让一些器材从出厂起就埋下断裂隐患。更触目惊心的是,检测机构与企业形成利益合谋,通过“租借合格器材送检”“套用检测报告”等操作,让不合格产品披着“合规外衣”流入市场,所谓的“合格证”成了掩盖风险的遮羞布。

其次,安装与维护环节的“偷工减料”则让隐患彻底失控。国标严禁非框架式器材使用膨胀螺栓固定,且地埋深度需达400-600毫米,但企业为降低成本,压缩地埋深度甚至直接地面安装,安徽淮南学生因秋千断裂脚部被卡、河南洛阳6岁儿童因器材缝隙致手指粉碎性骨折等悲剧,正是这种“违规操作”的直接恶果。

其三,流通与采购领域的“灰色生态”则为问题器材大开了方便之门。当“低价中标”取代“质量优先”,公众的健身安全自然难以保障。值得一提的是,公共健身器材安装完工之后,应该会有质检部门对施工质量、采购设备等进行验收。既然如此,这些从生产到安装都“偷工减料”的健身器材,是怎么通过检验的?究竟是“玩忽职守”还是暗藏“猫腻”?这一系列问号,亟待拉直。

健身不成反伤身,安全红线失守,伤的不仅是身体,更深层的伤害在于对公共设施公信力的侵蚀。公共健身器材作为“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落地载体,本应传递“政府守护健康”的民生温度,但当不合格器材带着伪造的合格证堂而皇之进入社区,当“体育彩票捐赠”等标识沦为欺骗符号,公众对公共服务的信任必然随之打折,甚至可能让“全民健身”的号召在基层沦为空谈。

“健康帮手”沦为“伤人凶器”,守护大众健身安全刻不容缓。破解健身器材安全困局,需要生产、流通、监管、使用全链条的“刮骨疗毒”。

监管部门必须拿出“零容忍”的执法力度,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定州涉事企业的查封只是开始,更需建立从生产源头到安装使用的全程追溯体系,将GB19272-2024新国标中的40余项检测要求转化为刚性执法标准,对伪造检测报告、违规安装等行为顶格处罚,让企业不敢触碰红线,明白用“良心”换“销量”才是长久之道。采购方则必须破除“低价中标”的思维定式,将质量标准作为招标的核心指标,让合规产品在市场中获得合理回报。质检部门也要承担起应有的职责,及时发现问题,防患未然。

公众参与也是补足监管盲区的关键一环。消费者可通过“三查”自检器材安全:查铭牌是否标注GB19272-2024等执行标准,验安装是否存在膨胀螺栓或地埋过浅,测材质是否用磁铁鉴别不锈钢真伪。当每个使用者都成为安全“哨兵”,形成监督合力,问题器材自然无所遁形。

公共健身器材的安全与否,丈量着民生保障的精度,也检验着社会治理的温度。从“伤人利器”回归“健康帮手”,需要监管部门拧紧责任螺丝,企业守住质量底线,公众擦亮监督眼睛,唯有多方协同、久久为功,才能让每个人安心使用器材,助力“全民健身”落到实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潮评丨幼儿园取消寒暑假?“带娃难”不可一味变成“老师累”
潮评丨干部夜学AI,阁下又该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