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从开胸锯骨到5厘米切口,这份闪耀国际的浙江经验,让她有信心“安全带妈妈回家”

    潮新闻 记者 吴朝香 通讯员 杨陶玉2025-06-16 00:01全网传播量1.9万
    00:00
    00:00
    01心脏外科医生崔勇在国际会议上分享心脏微创治疗经验,展现中国医疗实力。
    02崔勇团队率先开展右腋下小切口手术,减少患者创伤,缩短恢复期。
    032023年,崔勇完成全国首例微创人工心脏植入术,为心衰患者带来新生。
    04崔勇团队与多科室协作,建立术中超快通道麻醉技术,实现快速康复。
    05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80%患者从省外来求微创治疗,80%心脏问题可微创解决。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当微创技术和心脏外科手术“碰撞”,这其中的难度超越很多人的想象。心脏外科医生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者”,能做心脏微创外科手术的医生则是这些“舞者”中凤毛麟角的存在。

    就在前段时间,一位中国医生接连在国际心外科学术会议上分享心脏微创治疗经验,向全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心脏外科各亚专业最终都将走向微创,这是患者的需求,它的实现需要有创新精神的外科医生。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底气向全世界的同行展示。”站在世界舞台上的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外科主任崔勇说。

    中国医生站在国际舞台上

    5月和6月,崔勇分别奔赴新加坡和土耳其参加两个国际会议:亚洲心胸血管外科学会年会和国际微创心胸外科学会年会。两次会议上,崔勇带去分享的都是他和团队在微创治疗心肌肥梗、复杂瓣膜病的经验。

    随着医学的进步,时至今日,微创在各个学科已经被纯熟应用,只有心脏外科的微创技术开展较为缓慢,很多手术还是需要开胸完成。

    “心脏手术难度大,保命是最基本的,对医生来说,开胸视野广阔,手术风险低。”崔勇说,开胸需要胸部正中切开20多厘米,还要锯开胸骨,对患者来说,损伤巨大,恢复期长则需要两三个月,还有人因为恐惧宁愿放弃。

    曾经有人在网上这么留言:但凡看过常规开胸的那条伤疤,你就知道微创手术多么伟大。

    早在2010年,崔勇就开始接触心脏微创手术,去美国、加拿大等地学习先进的技术,“用8年的时间去研究,和行业内顶尖专家保持联系。”

    彼时的崔勇有一个信念:微创是患者的需求,是未来外科手术的方向,在其他领域已经如火如荼,心脏外科为什么不可以?

    崔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言  受访者供图

    从开胸锯骨到四五厘米小切口

    术后20天,20多岁的大学生小程已经回归正常工作生活。他是位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一激动就晕倒,“之前说要开胸才能治,后来打听到崔医生可以从腋下做微创,说术后一周就能出院。”

    在心脏病中,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发病率不算高,但患者生活质量很差。

    “有人连两层楼都上不去,还有人过红绿灯,只敢等红灯变绿后往前走,因为他走不快,害怕走到一半变灯了,又跑不动。”崔勇解释,传统理念认为要开胸切除心脏肥厚部分,但因为创伤大,让人望而生畏。

    “这个患者群体不算大,但都承受着巨大痛苦,他们的健康需求应该被看到。”针对这个难题,崔勇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右腋下小切口经主动脉改良Morrow术:在患者右腋下开四五厘米大小的切口,就可完成手术。

    “我们不是一蹴而成,最开始是采用经过切开二尖瓣的路径来微创治疗,但这个方法并不完美。”崔勇打了个比方,就像进一个房间,本来有门你不走,而是在墙上打个洞进去,“后来我们发现可以从右腋下入路,既避免二尖瓣损伤,又能提升手术效果。”

    改良后的手术不开胸、不锯骨头,能减少患者创伤、大大缩短恢复时间。去年一年,崔勇和团队就完成了200多例此类手术:有中年大叔术后一周就能开远途车;有年轻女孩庆幸不用在胸部留下蜈蚣一样的刀疤……

    面诊后她相信能带妈妈平安回家

    腋下无可见疤痕微创手术。崔勇和团队独创的这个术式不仅可以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而是可以解决几十种心脏病:人工心脏植入、瓣膜修复和置换、以及被称为“不定时炸弹”的升主动脉瘤切除等。

    2023年,崔勇完成全国首例微创人工心脏植入术,让一位61岁的男性心衰患者有了第二次生命。

    2024年,罗菲(化名)带着严重心衰的妈妈从南方某大城市来到杭州,向崔勇寻求帮助。罗菲的妈妈65岁,因为心衰,时不时会晕倒,叫了很多次120救护车,“最近一次进了ICU。”

    当地医院告诉罗菲,患者的情况只能心脏移植或者人工心脏,否则总有一次会抢救不过来。

    “我们考虑人工心脏,但当地只能开胸做。”罗菲说,妈妈长年生病,身体瘦小,“如果开胸,我担心她下不了手术台。有朋友说,杭州的崔勇医生能做微创人工心脏,我就带了妈妈的资料去面诊。”

    第一次面诊后,罗菲就决定来杭州做手术,“也有人不理解,说你们在当地最好的医院,为什么要去杭州?”

    罗菲的理由是:信任。

    “崔主任话不多,但很沉稳,让人心安。”让罗菲印象深刻的是,当天门诊,罗菲是快1点看的,崔勇知道她从外地来,还有些歉意地说:人太多,久等了,“问诊结束后,他还留了联系方式。”

    得知要到杭州治疗时,罗菲的妈妈忐忑不安。她对妈妈说:我一定平平安安把你带回家。“见了崔医生后,我更有信心了。”

    2024年6月份,崔勇为罗菲妈妈完成右腋窝下人工心脏植入,5厘米的开口,微不可见。

    崔勇(左)在手术

    “我妈妈从手术室推出来到病房时,人已经清醒了,我和她说话,她能点头。”这是罗菲记得最清楚的一个细节。

    术后一个月左右,罗菲的妈妈就渐渐恢复了正常生活,“她现在能烧饭、做家务。以前我们都提心吊胆,担心随时发病,现在大家都放轻松了。”

    这么小的切口做心脏“大”手术,怎么保证安全?手术时间会不会变长?手术前,罗菲也问过这种问题,同样的问题,崔勇几乎每天都会回答。

    “微创不只是为了手术切口小,是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前提下选择对患者创伤最小的方式。微创也不只是手术方式,是整体治疗理念的改变。”崔勇说,减少手术创伤并实现围术期快速康复是微创心脏手术的主要目标。

    为此,崔勇和医院的麻醉科协作建立了术中超快通道麻醉技术,“我们可以做到患者术后就能立刻唤醒。”

    这也是罗菲为何能看到妈妈清醒着出手术室的原因。

    崔勇团队还和医院的超声医学科协作,完善心脏超声检查:每位患者手术前都会做详细的心脏结构化报告,为临床决策提供精准依据。

    只要是对的事情就坚持下去

    翻开崔勇的朋友圈,能看出他对心脏微创外科手术的执著:疑难病例的纪录、学术分享、经验交流、手术直播……

    在行业内,心脏微创外科技术算得上“新事物”,从一开始,崔勇就听到很多质疑。

    “包括到现在,我每天都要回答:你说能做微创,为什么国内很多大的医院和大专家都说不行或者不愿意做?”对于这个问题,崔勇早已能淡定面对:“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展了世界上第一例腹腔镜手术,是在一家不算太知名的医院进行的,最开始也受到很多质疑。”

    来自重庆的程先生(化名)患有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最初听说崔勇可以做微创手术时,他是不相信的,“有个网友的父亲也是这个病,发了手术一个月后在家干活的视频,恢复得很好,我就去杭州了。”

    让程先生意外的是,自己术后10多天回家就可以拎30斤的水桶,完全没问题,“如果是开胸,哪能这么短时间这样运动?”

    “微创手术有和开放手术一样的效果,损伤还小,有益于患者。”崔勇的理念是:只要是对的事情,就坚持走下去。

    两个80%背后的创新和温暖

    如今,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80%的患者从省外来寻求微创解决各种心脏问题,而80%的心脏问题都可以用微创解决。

    最近几年内,崔勇多次走上国际舞台,带着“浙江经验”一次次闪耀世界。以Morrow手术为例,全球范围内能完成100例手术的中心都很少,而崔勇团队已累计成功为600例患者实施了手术。

    “心脏手术的完成靠的是是团队合作。微创心脏手术+ERAS快速康复,是我们的制胜法宝,这需要的是多学科协作。”这也是崔勇在很多场合强调的。

    而团队的术后康复也给很多患者留下深刻印象。

    70多岁的罗大爷因为心衰慕名找到崔勇做了人工心脏植入术。

    “他住院的时候,我非常担心,但不论什么时间问问题,主管医生和护士都会第一时间回复。”罗大爷的老伴甚至觉得,医护们肯定是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置顶了,不然怎么能快速看到消息。

    “做心脏手术是过一道鬼门关,患者难得下决心,我们尽量让他们快速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是崔勇朴素的期待。

    崔勇的朋友圈总是在晚上甚至深夜更新,这是他完成一天手术的时间,除了专业学术内容,他偶尔会晒晒来自患者礼物:一位小伙子送来的情真意切地手写感谢信、一位羽毛球教练带来的签满孩子名字的卡片、一位妻子发来的丈夫术后康复的视频……

    “这是作为医生独有的成就感吧,我们不能帮助所有人,但尽己之力帮助能帮助的人。”崔勇说,“患者治愈的喜悦就是对我们最高的奖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