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写点生活 | 父爱何以如山

    潮新闻 杨泽斐2025-06-15 10:56全网传播量155
    00:00
    00:00
    01父爱常被描述为60%严厉、30%疏离、10%温情,体现其厚重复杂。
    02父爱如山,沉默无言却稳重,如朱自清《背影》中父亲攀爬月台的身影。
    03父爱内敛,不善言辞,却在关键时刻给予孩子最坚实的支持。
    04父亲承担家庭重担,为生计奔波,展现坚韧不拔,如“棒棒”冉光辉。
    05父爱亦是传承,不仅是陪伴成长,更是通过言传身教塑造子女人生。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我们常说,父爱如山。有网友将其提炼为一道“配方”:60%的严厉,30%的疏离,再掺入10%难以体察的温情。这看似戏谑的量化,却戳中了无数人心中那份厚重而复杂的感受。

    父爱中的那份严厉,是望子成龙的期许;那份疏离,或许是他习惯了把话藏在心底,或是挑起生活担子顾不上言语;而那深藏的温情,常在转身的背影或笨拙生硬的关心里悄然流露。它不像母爱般温柔易察觉,却如山一般,稳稳扛起了家的分量。

    父爱何以如山?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这份深沉的博大?

    山,以其巍峨壮阔之姿雄踞大地,它是沉默的,不似江河奔腾呼啸,从不喧哗,也从不张扬。父爱,便如同那山一样,无言地矗立,含蓄而不事声张。

    朱自清的《背影》中,父子俩两年未见,临别之际,千言万语也只化作一句简单到近乎平淡的“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留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攀爬月台时略显笨拙的身影,或许是父爱沉默如山最典型的写照。

    相比母爱的温柔细腻,父爱更内敛。

    父亲在情感表达上显得笨拙。有人调侃说,父爱就像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中国式父亲常常不善言辞、不善交流,情感包裹于严实的外壳之下,明明爱在心,却心口难开;把骄傲藏在心底,却吝啬赞赏……这种“拧巴感”让世界上真挚的爱变得沉默。

    在追求走心交流与平等沟通的时代氛围下,习惯沉默的父亲,其沟通方式正遭遇越来越多的挑战。当Z世代用emoji表情包倾诉情绪,当00后在朋友圈晒“父女下午茶”,那些习惯了用沉默表达爱的父亲,突然发现自己精心准备的“爱的便当”,可能比不上孩子想要的一句“我懂你”。这种错位并非“不爱了”,而是两代人情感表达方式不同。

    父爱虽然沉默,但它却从未缺席。回想这么几个场景,或许就能恍然大悟。风雨骤临时,不声不响为你撑起的那把伞;夜深归家时,餐桌上那碗热腾腾的饭菜;儿行千里时,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的家乡味。

    父亲也不是不说话,但他说的每一句话都重如千钧。当我们与生活交手陷入迷茫,一句“混不下去就回家”赋予我们搏击风浪的铠甲;当我们功成名就时,他告诫我们不要得意忘形;头撞南墙时,劝我们不要自怨自艾。像傅聪在舞台上失误时,父亲傅雷深情而有力地说:“你要把一次失败当作一个新的起点。舞台不是惩罚你的地方,而是你和自己交手的地方。” 

    父爱无言,却已是此心安处。沉默也是爱的语言,只要仔细倾听,就能听到多少千言万语。

    山是坚毅刚强的,历经风雨而坚韧,包容万物。父爱如山,坚强而隐忍。

    “父”的象形文字似一个肩披蓑衣、迈开双腿奔波做事的人,形象地解释了父亲养家糊口的本分。从初为人父的激动,到作为家庭顶梁柱扛起家庭重担,父亲写的散文诗中,写满了为柴米油盐奔波的辛劳。 

    都说父亲都是无所不能的,只不过是父亲们扛起生活重担,用一次次全力以赴的步履,踏出美好生活的通途。可能是太阳未升起时开网约车的爸爸,可能是夜幕深沉时还在工地搬运的爸爸……父亲们把生活的风吹雨打,藏进坚强的背影中。

    就当下而言,许多父亲为了生计远赴他乡,或许不能在孩子身边陪孩子成长,但他们用自己的奋斗为自己打拼出了一片天地,用自己的行动传递人生信念,告诉孩子何为坚韧不拔,赋予孩子直面人生凛冽、笑对岁月坎坷的底气。多年前,有一张父子照片火遍网络:来重庆打工的“棒棒”冉光辉赤裸上身,一手扶着货、一手牵着孩子,为了美好生活日复一日劳作,“肩上扛着的是家庭,手上牵着的是未来”。

    父爱是坚韧的,但无坚不摧的铠甲下也有软肋。生活中,父亲有泪不轻弹,他们惯于隐忍,默默地扛起所有风雨。然而,总有一个瞬间能击穿这层坚硬——当女儿披上嫁衣,走向人生新旅程的红毯尽头,有一个泪如泉涌的父亲。

    父爱如山,在坚强的外表下,会把拳拳爱子之心藏入心底,把幸福定格在某个瞬间。 

    正是这份深沉的爱,让他将生活的惊涛骇浪挡在身后。但转过身,他们也有令人心疼的脆弱一面。不苟言笑,可能为了掩盖工作中的烦心事;沉默寡言,可能是被生活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明明是千钧重担,却要装作风淡云轻,把委屈咽下,什么事都自己扛。他把压力藏进在回家前车内独处的放空中,将琐事浸在下班小酌里,这份隐忍克制,是对家人最深沉的爱,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毅底色。

    山是伟岸的,巍峨高大,高入云霓。父爱如山崇高,其胸怀格局、视野与气魄将便是后人心中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坐标,在时代奔涌中延续与传承。

    “你召唤我成为儿子,我追随你成为父亲”,一代代人在“接近父亲,理解父亲,成为父亲”的道路上镌刻下不同的印记。

    于个体,父爱浇筑“人生底座”。父亲身行一例,胜似千言。他或许不会长篇大论,但会用理性的智慧、温柔的训诫、立身的标尺教会子女做大写的人。“爱子,教之以义方”,诸葛亮诫子书中的“俭以养德,静以修身”,杜甫劝学的“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颜之推《颜氏家训》的恳切箴言,梁启超家书中谈学问、论做人、传家风的殷切期盼,这些“含爹量”很高的爱,将人生课题转化为言传身教,为孩子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

    于国家,父爱熔铸成“信仰灯塔”。革命战争年代,父爱显得沉重。近代中国,山河破碎风飘絮,铁马冰河入梦来。在战火纷飞年代,父亲们深藏心底的爱,是左权将军“想来太北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是“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代就不用再打了”。他们将“红珠留着相思念”的儿女情长,“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之思融入“无非一救济苍生”家国之情。

    为了民族独立,这些既是父亲又是革命者的英烈马革裹尸、血洒疆场,书写了“一寸山河一寸血”血性故事。从狼牙山五壮士的纵身一跃到长津湖战场啃着冻土豆的士兵,他们用血肉之躯“肩住黑暗的闸门”,只为后世能挺直脊梁做中国人。

    社会主义建设年代,面对一穷二白的新中国,父辈们以“一万年太长,只争朝夕”,在罗布泊的荒野里、在三线建设的大山里,自力更生,敢为人先。像黄旭华人间蒸发30年只为兑现“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邓稼先在实验室焚膏继晷,亦有无数普通父亲在工地上挥汗如雨。他们用接力奋斗书写了父爱的最高境界:不仅仅是陪你长大,而是敢教日月换新天。如今,我们在父辈托举下,看到更辽阔的风景,开启更激荡的人生。许多有志青年热血难凉,继承父辈遗志,义无反顾穿上军装、接过警号、走上讲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事业传承,也是跨越时空的家国情怀。

    《淮南子》说:“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从咿呀学语到长大成人,都少不了来自父母的无私托举。子女是一世的缘分,乘着父亲健在,不妨将那些未曾说出口的牵挂,那些欲言又止的关怀化作用心陪伴。他或许拙于言辞,但不妨互诉衷肠,他也许不善言表,但无妨大胆表白:爸爸,我一直都爱你。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