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一座碾米厂的文艺蝶变与千年古镇的复兴之路

    潮新闻 记者 李沐子2025-06-14 06:14全网传播量3038
    00:00
    00:00
    012025年2月,首届东巢·碾米厂艺穗节举办,废弃厂房蜕变为杭城文艺地标。
    02碾米厂保留原始工业结构,“修旧如旧”理念让工业痕迹成为珍贵记忆载体。
    03三墩老街曾被誉为“小上海”,如今保留7幢市级文保建筑,守护历史记忆。
    042024年5月,五里塘历史风貌区入选市级保护名录,规划打造复合空间。
    05老街开发注重民生保障,创新“居民议事厅”模式,期待重现跨世纪繁华。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6月13日,一缕阳光穿透云层,为杭州西湖区三墩镇的东巢·碾米厂当代艺术中心(以下简称“碾米厂”)镀上金色的轮廓。恰逢“两山共富路”网络潮评周活动到访,连日的阴雨默契地按下暂停键。盛夏的阳光在斑驳的砖墙上跳跃,新旧交融的肌理间,两座沉默多年的筒仓在光影交错中苏醒,向采风团娓娓道来上世纪的工业记忆。

    那些曾被时光遗忘的厂房,如今正以艺术之名重获新生,旧时印记与现代创意在此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

    “两山共富路”网络潮评周活动采风团参观碾米厂。潮新闻记者 李沐子 摄

    在其中一间保留着原始工业结构的厂房内,身着极简主义时装的模特正踏着猫步,他们的身影倒影在经年累月形成的水磨石地面上。墙角残留的标语与当代艺术装置相映成趣,仿佛一场过去与现在的隔空对话。

    这场蜕变始于2025年2月。首届东巢·碾米厂艺穗节让这座沉睡的工业遗存一夜爆红。短短两个月内,随着标志性建筑物米仓艺术中心正式亮相,这里从废弃厂房蜕变为杭城文艺地标,为西湖区“两镇六街区建设注入了鲜活的艺术基因。“我们坚持‘修旧如旧’的理念,”东巢招商负责人王婷抚摸着裸露的砖墙说,“这些工业痕迹不是缺陷,而是最珍贵的记忆载体。”

    碾米厂老建筑里开艺术展。潮新闻记者 李沐子 摄

    漫步至毗邻的庙前街老街(即三墩老街),时空再次流转。三墩镇庙前街社区党委书记王晓斌带领我们穿行在青石板铺就的街巷,路旁的老式照相馆橱窗里,泛黄的照片记录着往昔繁华。“这座南宋时期兴起的古镇,上世纪鼎盛时被称为‘武林门外半爿天’。”站在始建于明朝,重建于1984年的陈家桥上,王晓斌指向斑驳的桥栏,“你看这些深浅不一的凹痕,都是岁月留下的印记。”

    王晓斌介绍说,20世纪初期至抗战时期,老街与它的两条横弄范家湾及中学弄共同构成了当年的繁华之地。在这里,短短一华里的路程,小小200米的半径内,曾经聚集了300多家店铺。青石板铺就的街道,被两边的屋檐所遮蔽,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曾被誉为“小上海”。如今,这里保留的7幢市级文保建筑依然守护着这段记忆。

    庙前街老街边上的五里塘河。潮新闻记者 李沐子 摄

    如今,老街迎来了新的机遇。2024年5月,五里塘历史风貌区入选市级保护名录,规划打造集文创、休闲、居住于一体的复合空间。

    “1500户原住民是这里最珍贵的‘活化石’。”王晓斌指着正在杂货铺前话家常的居民说。开发过程中,社区创新采用“居民议事厅”模式,收集200余条关于停车等意见建议,更有20多户居民正咨询返乡创业。“当前的开发重点并不是以经济为最主要的,而是以民生保障为主。”王晓斌希望,老街的改造能让新旧在此融合,即提升当地居民生活,同时贴合现在年轻人的喜好。

    夕阳西下,陈家桥上是放学归家的孩子,王晓斌与孩子擦肩而过,他站在陈家桥上远眺,充满期待地说:“元宝街里聚财神,陈家桥上看三墩——我们正努力重现这份跨越世纪的繁华。”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两山共富路”网络潮评周
    相关新闻
    杭州一家碾米厂变身艺术街区,引来老员工们感慨万千
    00:16
    杭州:三墩碾米厂变身艺术街区
    “爆改”三墩碾米厂又上新“妆” 趁周末快去打卡
    杭州新场景:三墩碾米厂出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