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执法队员帮梅农,宁波这条“杨梅街”有最鲜甜的市井烟火

    潮新闻 记者 邹宸 江北全媒体记者 方舟 潘王磊 通讯员 梅鹤然 杨易超2025-06-13 09:55全网传播量21.3万
    00:00
    00:00
    01浙江宁波江北区设立九年的杨梅自产自销疏导点成市民“杨梅自由一条街”。
    02每日清晨梅农汇聚,市民抢“头茬甜”,有梅农一天进账至少四位数。
    03九年前当地创新推出“疏导结合”管理模式,解决梅农销售难题和市容问题。
    04街道配备帐篷雨伞,执法队员化身“推销员”,三方共建共享“梅”好时光。
    05“杨梅街”每日前来摆摊的农户30余人,日销杨梅近万斤,实现多方共赢。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六月杨梅红,又是一年采摘季,浙江人夏日社交“硬通货”鲜甜上市。

    一早,薄雾还没散尽,宁波江北区庄桥街道车站路已热闹起来。

    潘王磊 摄

    车辆的喇叭声、竹筐的碰撞声、梅农的吆喝声,交织成独特的市井交响。紫红色的杨梅带着露珠,在一个个竹筐里堆成小山,果香直往路人鼻子里钻。

    这里不是水果批发市场,而是一个设立已九年的杨梅自产自销疏导点,如今已成为当地市民心中的“杨梅自由一条街”。

    每日清晨,四里八乡的梅农在此汇聚,市民踩着晨露抢“头茬甜”。

    “阿姐,这篮杨梅一早刚摘的,尝尝看!”家住慈城云湖的傅大姐麻利掀开盖在竹筐上的新鲜树叶,码整齐的杨梅便露了出来。

    她粗糙的手指捏起一颗,轻轻一掰就露出玫红色的果肉,汁水顺着指缝往下淌。

    几个晨练路过的阿姨立刻围上来。

    潘王磊 摄

    “这两天每天凌晨1点就要爬起来采摘,天还没亮就要往这里赶,第一批杨梅七点多就卖完了,俏得来!”初次来此摆摊的傅大姐难掩欣喜。

    正说着,又有几位新主顾迎上来。

    “8元一斤的实惠价,一上午感觉卖出三四百斤有,还有不少顾客加了微信预订。”她粗略一算,一天进账至少四位数。

    另一头,来自余姚三七市镇的朱师傅正热情招呼着老主顾。

    作为最早入驻的梅农之一,他见证了这条街道的变迁。“以前我们挑着担子沿街叫卖,日晒雨淋不说,还要时刻担心影响市容,开玩笑说像打游击一样,现在踏实了。”

    九年前,随着新的庄桥菜市场启用,江北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庄桥中队创新推出“疏导结合”管理模式,将车站路人行道打造为临时杨梅销售点,供梅农们固定摆卖杨梅。

    潘王磊 摄

    有了地方,管理方便了,服务也要跟上。

    如今,街道配备帐篷雨伞,杨梅再也不怕暴晒雨淋,综合行政执法队员们更是化身“推销员”,帮忙搬运箱货,有时还要帮着看管摊位。

    朱师傅笑着说:“我们来得早,他们也早,看我们有啥事有啥活都要帮衬一下,这份温暖让我们年年都想来。”

    九年来,这里逐渐形成独特的“杨梅文化”——梅农自觉规范经营,市民“一回生二回熟”纷纷来此采购,执法队员变身服务者,三方共建共享这份“梅”好时光。

    自产自销点就像一条毛细血管,让山野鲜果直达城市餐桌。

    潘王磊 摄

    “之前梅农零散地在老街挑担叫卖,对秩序管理和卫生状况都有所影响,这也是我们组织他们到这个销售点来的初衷。”江北区综合行政执法庄桥中队指导员江维海表示。

    “疏导点浸润着浓浓人情味,是城市治理‘温度’的体现。”江维海说,“这既解决了梅农销售难题,保障市民‘果篮子’,又维护市容秩序,实现了多方共赢。”

    这条长约百米的“杨梅街”每日前来摆摊的农户有30余人,日销杨梅近万斤。

    当帐篷代替驱赶,吆喝融进晨光,城市的烟火气便也更具象化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西湖荷区的“夏雨荷”密集绽放 下周炎热感扑面而来
    00:38
    人气不输大马弄,肥美鲍鱼10块3个,杭州市中心这个菜市便宜好逛
    这里的“荷赛”包出片,杭州植物园荷花睡莲展开幕
    “月季少女”墙绘作者再出手,高铁站上新“大眼萌”石墩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