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里运河,在温煦的阳光下闪烁着,像一条晶莹剔透的玉带,蜿蜒而来,又匆匆穿过街巷纵横的上虞古县城——丰惠古城,一路往东,向海而去。
记忆中的古城与那条依傍运河的青石板长街,始终是我魂牵梦萦的所在。
离开故乡数十载,每次踏上归途,心中总会涌起无限眷恋,让我久久不愿离去。
我爱故乡,更爱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我想,这或许并非我一人的独属情怀。不然,为何外出游子相聚时,总有说不完的故乡话题?正如哲人所言:“无论我生活在哪里,只要不是在这座城里,我都感到自己在流浪。”这种对故乡的深情,在每个人心中都是如此真切。
我的一个小学同学,十一二岁便离开古城,远赴北京与父母团聚,至今已逾半个世纪。如今,每当看到有关故乡的文章,儿时的往事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即便那些记忆只是离开前的零散片段。他常希望我能多写些故乡故事,慰藉异乡游子的思乡之情。他说:“读着你们写的文章,小时候在丰惠的快乐时光就浮现在眼前,熟悉又遥远,总是让我沉浸其中。”
我爱故乡,源于它深厚的历史底蕴。
唐长庆二年,上虞县治设于古城。或许正是四十里河带来的便利交通,为县治的设立创造了条件。在设县治前,此地的称谓已难以考证,由于史料匮乏,其历史只能从有记载的时代开始追溯。若以距今7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推算,丰惠地区海拔可能高于当时的河姆渡,那时大概率已有人类在此活动,可见上虞设治前的历史或许更为久远。
长庆二年之前,京杭运河与浙东运河相继全线贯通,彼时的古城已发展为颇具规模的集镇,良好的人与物的集散条件促使上虞县治从百官迁至此处。浙东大运河的贯通与通明堰坝的设置,为古城经济注入强大活力,县治的设立更使其迅速繁荣,成为浙东运河沿岸的繁华商埠。
古城老街。
元代方国珍占领上虞期间(1364年),为抵御外敌,修建了十三华里长的城墙,自此,上虞以“石城”之名闻名于浙东。上虞城西高东低,呈东西长、南北窄的形态,西北、西南“因山为隍”,四十里运河横贯东西,五座城门守卫城池;城内八街廿桥四十弄,街巷交错,阡陌相通。城池虽小,却规整而不失气势。清代浙江巡抚阮元在任六年,四次巡察上虞,并留下诗句:“曲水平穿岸,长林绿压垣。石桥多似路,山县小于园。白舫依官渡,红梯倚戍墩。剧怜溪谷里,考绩尚称繁。”寥寥数语,便勾勒出这座面积不足两平方公里、“小于园”的上虞城在人们心中精致、可爱又繁荣的模样。
四十里运河与古牵道相依相伴。
古城坐落于四明山脉与萝岩山之间的狭长河谷平原。史前时期,海平面曾淹没沟豁、山岭与原野,曹娥江洪水泛滥,而这片天然形成的河谷平原成为洪水的溢洪通道。经过后人的治理改造,逐渐形成了漕运动脉四十里河与余上平原的千顷良田。古城耕读传家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四十里河不仅让古城人得以窥见外面世界的精彩,更引领他们走出“桃花源”,走向广阔天地。随着县署的设立,官场风气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古城居民。
上虞地处绍兴与宁波之间,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这里既有兼容并蓄的渴望,又有积极进取的劲头。运河贯通后,商机与新鲜事物纷至沓来,古城人在与外界的交流中,视野愈发开阔,目标更加远大。
在船橹时代,他们以上虞为起点,走向上海、北京、武汉、广州,远涉香港、南洋,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绍兴素称名士之乡,而上虞古城则堪称孕育名士的摇篮,近现代的王一飞、王佐、胡愈之、范寿康、吴觉农等众多先贤,如璀璨星辰,闪耀在古城的历史天空。
将时光回溯八百年,北宋因靖康之难南迁,南宋政权在临安建立。宋宁宗时期,上虞人杨次山凭借才识担任福州观察使、岳阳军节度使。其妹杨桂枝更是从贵妃晋封为宋宁宗恭圣仁烈皇后,并在宋理宗时期垂帘听政。兄妹二人虽贵为皇亲,却谨慎自持,不干预国政,备受后世与乡人称赞。
在岁月的长河中,古城还涌现出众多杰出人物:廉吏孟尝在广西留下“合浦还珠”的佳话;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被誉为“万古丹经王”,成就化学鼻祖美名;书坛圣手王羲之在兰亭雅聚,写下举世闻名的《兰亭序》后,又来到上虞,挥毫写下“今在上虞”四字。落笔时,他望着窗外东去的运河水,想必又忆起兰亭曲水流觞的春日盛景,而墨痕晕染之处,正是这座城风雅的倒影,四字考据文字晕染的魏晋风致,至今仍鼓舞着后人。
唐、宋、元、明、清时期,“耕读传家”之风在古城深入人心。东大街的科第坊,虽如今仅存两根花岗石断柱与残缺镂空的石雕,但其精美的工艺,既展现了古代民间的高超技艺,也彰显了上虞作为古县城的文明与精彩。
上虞古文庙遗存。
鹤振翅、鹿腾蹄、鲤鱼跃龙门、马踏飞燕、麒麟送子……这些栩栩如生的石雕,寓意深远,正是那个时代精神面貌与耕读文化的生动写照。当时,只有科考及第的学子,才有资格登上这金石镌刻的荣耀榜单。虽历经千载,科第坊结构大多倾圮。但可以想见,刘汉弼、赵子潇、葛氏父子进士、赵氏三代五进士等历代荣登龙虎榜的先贤,一定曾在这榜单上留下过姓名。
科第坊残存的精美石雕。
如今,大湾区时代已然来临,在这改革发展的大好时机下,期待古城能乘势而上,重塑山苍翠、水清冽、小桥弯弯、街巷祥和、古韵悠悠的迷人新貌。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