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是“做人的工作”。我在农村工作一年多来深有感触,如果说物质文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那么精神文明如何来判断、实践、评估?浙江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道路上如何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富呢?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庆活动中,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龙舟文化在现代演绎上形成了自己的经验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赓续传统的现代转化。五常龙舟胜会是余杭区五常街道在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大型民俗活动,流传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端午节(五常龙舟胜会)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传统龙舟比速度不同,五常龙舟比的是操舟技巧,增添了很多观赏性要素。船尾部的“踩艄手”需根据节奏与桨手配合:“踩艄手”腾空,桨手划水,龙头下沉吐水,让龙舟产生在水上起伏、劈水激浪的视觉效果,每一位划船者必须齐心协力、整齐划一才能够乘风破浪。五常龙舟的现代演绎成功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龙舟技艺得以传承,龙舟精神得以绵延。
二是富有青春活力的文创开发。与五常街道一样,仓前街道的龙舟也非常有特色。在仓前龙舟会上,青春、时尚、靓丽成为关键词。龙舟与绘画相遇,传统龙舟比赛与现代水上运动并联,龙舟文化与衍生品开发齐飞。仓前街道的龙舟会邀请了浙江省漫画家协会的艺术家,以龙舟为主题进行漫画创作,这成为人民群众喜欢的“打卡点”。而且,艺术家们围绕仓前龙舟做一系列视觉设计,让仓前龙舟成为一个文化IP,发挥了艺术的想象力。此外,“中国绘画大系”与仓前龙舟实现了“跨越千年的握手”。在“中国绘画大系”的图像中,观众看到各种各样龙舟图像,以图证史般展现了龙舟文化的过去和现在。“洪荒少女”傅园慧成为仓前浪湖龙舟公益推广大使。仓前龙舟从梦想小镇中出发,在余杭塘的河水中飞溅着青春的浪花。
三是同舟共济的精神力量。仁和街道的龙舟显得朴素而又简单,但正是这种朴素和简单激起每个人的勇气。作为城郊结合部的典型区域,仁和街道临近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带来了社会治理的现实难题。如何满足外来人口的文化需求,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仁和街道以龙舟赛为媒介找到了一个好方法。仁和街道的龙舟赛以每个村为轮值主办方,18个村的18支龙舟队伍,加上各机关、基层站所、教卫系统、企业代表的队伍,共27支队伍分组竞技。大家乘风破浪、勇往直前,齐心协力的呐喊声回荡在空中。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龙舟承载了中华儿女的诸多情感,如今,它又以青春飞扬的风貌展示出来,释放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无论是五常街道的现代转化、仓前街道的青春时尚还是仁和街道的传统延续,余杭龙舟都体现出各级部门在探索“齐抓共管的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上所做的努力。从余杭区龙舟文化的三种展现看,精神共富的道路上必将涌现出更多精彩的“浪花”。
作者系浙江传媒学院副研究员、浙江省省级文化特派员(派驻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花园村)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叶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