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指导,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传统热成型手工技艺与数字化设计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文旅部重点实验室)承办,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国学研究院器道研究中心和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支持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2024-2025中国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创新设计研修班”开班仪式于2025年06月08日上午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成功举办。中国美术学院非遗研培负责人、文旅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周武,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副院长彭倩,文旅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副主任周绍斌,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教师段燕俪、朱鹏飞、施鹏程,文旅部重点实验室教师林一蕙,以及2024-2025非遗研培全体学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开班仪式。
仪式由本次工艺美术创新设计研修班班主任李林娜担任主持。
2024-2025中国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创新设计研修班班主任李林娜担任会议主持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副院长彭倩为开班仪式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副院长彭倩首先为开班仪式致辞。她介绍道,中国美术学院自2015年承办国家非遗研培以来始终贯彻国家基本方针,同时以“跨界·融通”为本校非遗研培教学特色,强调技艺方法间的跨界融通,涌现了许多优秀案例。而本次研培在原有的思路基础上引入了“导师合作制”的创新授课方式,通过四位导师与学员间的互相选择构成四个“跨界合作组”,共同完成创意设计与作品制作。该模式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有效跨界、特色跨界、创新跨界,充分发挥中国美术学院教师资源、课程资源、平台资源的优势。本次班级恰逢非遗研培十周年之际,也正值“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启动之时,彭倩认为这不仅是时间的巧合,更是使命的共鸣,并期预祝此次研培圆满成功。
开班仪式现场
本次研培导师、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教师段燕俪
本次研培导师、文旅部重点实验室教师林一蕙
本次研培导师、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教师施鹏程
本次研培导师、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教师朱鹏飞
随后,教师代表、中国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教师段燕俪进行了现场发言。她认为,当今时代,工艺美术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张我们与世界交流的名片,所以手艺人不能困于简单的复制与再现,而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因此开展非遗研培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段燕俪觉得本次研培有两大亮点,其一是学员间地域、门类跨度极大,这将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更为多元;其二是新模式“导师合作制”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让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作为自2017年就参与研培教学的导师,她期待着接下来一个月的课程不仅是非遗技艺的传承与交流,更是一场关于艺术与生活的时尚盛宴。
瑶族银饰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唐大打十斤
来自广东清远的瑶族银饰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唐大打十斤作为2024-2025工艺美术创新设计研修班成员在开班仪式上作代表发言。他认为非遗传承人是传统工艺的“守艺人”,他们坚守的不仅仅是技艺,也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历史的温度、地域的风貌和匠人之心。时代的浪潮的确为手艺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AI科技造成的冲击,这也意味着传承人要更加珍惜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唐大打十斤表示,传承不是固守,守艺就是守心,只要坚守那份对文化的敬畏和热爱就一定能让沉甸甸的手艺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扎根。
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盛海尧
往届学员代表、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盛海尧在开班仪式上与新学员对话。他以“过来人”的视野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自己在2023年非遗研培中的收获:理论课程提供的方法论,让他重新梳理了越窑青瓷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基因;科学的实验数据打破了局限性,让他对越窑青瓷有了新的理解;“非遗活态传承”的理念和跨界小组的实践,让他尝试将越窑青瓷的制作工艺融入现代茶器的设计之中,其创新代表作还获得了2024年杭州“神工杯”创意设计制作大赛一等奖;最重要的是中国美术学院提供的跨界合作平台让他能够走进多重领域探索青瓷的当代语言。
中国美术学院非遗研培负责人、文旅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周武
中国美术学院非遗研培负责人、文旅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周武为开班仪式做收尾致辞。他向学员介绍,自2015年起,中国美术学院非遗研培历经探索期、创新期、发展期,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精心部署,共举办了17期,培养了近380位传承人,形成了非遗研培手工艺专业群;提出了“跨界”的创新思路与教学模式;以非遗回访的路线编织了庞大的非遗手艺人地域网;并以书籍、展览等形式记录了一路走来的思考与教学成果。“中国美术学院的非遗研培是一条文脉。”周武在致辞中这样形容。他同时强调,这些成果得益于中国美术学院的非遗研培依托于学院一流的资源,建立在专业基础上,并采取与专业高度契合的教学模式。周武表示,中国美术学院本身,就是我们的特色与优势。
本次研培开班恰逢毕业季,是中国美术学院一年一度的重大展示窗口
“本次研培开班恰逢毕业季,是中国美术学院一年一度的重大展示窗口。选在这个时间也是希望学员能够把握良机近距离了解艺术高校的年轻学者所思、所想及所做。”周武认为这是利用中国美术学院特色资源为学员开阔眼界、打破固有思维的良好途径。此外,他还在致辞中强调,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的迭代发展正深刻重塑着中国社会产业形态。在此背景下,国家对非遗保护传承及行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其中兼具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双创”高层次人才尤为稀缺。面对新的困难,中国美术学院的非遗研培也拿出了新的模式应对挑战,“非遗研修不仅在于师生间的传授,更在于手艺人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借鉴,其核心在于凝聚社会共同经验,实现共生共荣。”
文旅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副主任周绍斌宣布开班
到场领导为本届非遗班学员一一颁发录取通知书
致辞发言结束后,到场领导为本届非遗班学员一一颁发录取通知书;最后由文旅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副主任周绍斌宣布开班。
2025年,正值国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十周年,也是中国美术学院贯彻落实该计划的十周年。中国美术学院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完整,拥有两个A+学科、一个A-学科以及2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落地庞大的博物馆群,既有悠久的教学历史,还具备优质的国际资源。在手工艺术资源层面,学校先后创建了民艺博物馆、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并与地方共建了中国美术学院龙泉研究院、天目窑核心技术研发中心等研究机构,形成了产教研协同创新的系统性教学研究范式。
集体合影
本次开幕仪式所在的传统热成型手工技艺与数字化设计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是本次研培的主体承办单位。该实验室是文化和旅游部重要的科技载体,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将手工艺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重点实验室。与数字化技术的交汇,是人工智能时代手工技艺必然会面对的挑战,同时也是保存和发展手工技艺的核心关键所在。重点实验室承担非遗研培,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引入,更重要的是赋能与凸显手工艺之当代精神。
“转载请注明出处”
黄俊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