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夏天这种凉鞋易致孩子性早熟还有毒”相关话题冲上热搜,水晶鞋、洞洞鞋等网红童鞋被曝含环境激素但真正威胁孩子成长的“隐形推手”可能就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
4岁女孩小婉(化名)在洗澡的时候,突然说:“妈妈,我这里有一点儿疼,还有一个硬块”。
小婉妈妈起初没在意,仔细一看才注意到,女儿原本平坦的胸部竟然微微隆起,像早春的花苞。于是妈妈立即带小婉到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就诊,超声检查显示其双侧乳腺组织发育,骨龄检测结果更让人倒吸一口凉气,骨骼年龄已达到6岁水平。
医院供图
“我们从不给孩子吃补品啊!”小婉妈妈翻出手机相册,里面记录着女儿生活里的点点滴滴:每天装在彩色塑料饭盒里的爱心便当,餐后必吃的反季节水果,安抚哭闹的塑料玩具......这些看似寻常的日常,此刻都成了嫌疑对象。
无独有偶,9岁的阳阳(化名)在体重秤上又刷新了纪录:一个月暴涨8斤,腰围直逼成年男性。超声检查发现其双侧睾丸体积增大,明显超出正常年龄,几乎达到青少年水平。
更令人揪心的是X光片显示,这个身高143cm的男孩,骨骼年龄已达12.5岁,骨骺板即将闭合。
追溯他的生活习惯:每天含糖饮料不离手、炸鸡汉堡当宵夜、凌晨还在刷短视频的蓝光屏幕......
这些现代生活标配,正在悄然改写他的成长时间表。
图源:视觉中国
我国现有53万性早熟儿童,并且发病率以每年3%-5%的速度递增,这些因素正在威胁孩子。
塑料制品藏风险:外卖盒、玩具中的邻苯二甲酸酯、双酚A(环境雌激素),干扰内分泌。塑料饭盒微波加热后,有害物质释放大增!
肥胖成催化剂:体重指数BMI≥25的儿童性早熟风险增3倍,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直接刺激发育中枢。
光污染新威胁:深夜刷手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调控发育的重要激素),研究证实屏幕时间与激素紊乱密切相关。盲目进补陷阱:燕窝、人参、不明成分保健品等可能含有激素或促激素成分,家长切记“不补就是补”!
女孩在8周岁之前出现乳房发育(通常是最早表现)、阴毛或腋毛生长,或在10周岁之前出现月经初潮;男孩在9周岁之前出现睾丸和阴茎增大(睾丸容积≥4ml)、阴毛生长、变声、胡须等就是性早熟,家长可以在家给孩子自查。医生表示,男孩性早熟更易由肿瘤等疾病引发。
性早熟如何预防?
首先要吃得健康。多用陶瓷/玻璃餐具,60℃以上食物不接触塑料制品;控制含糖饮料,每天糖摄入≤25克,多喝白开水。多吃蔬菜水果,控制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避免盲目进补。勿给孩子食用来源不明或可能被激素污染的保健品等。
其次要动得充足。每日1小时中高强度运动,推荐运动:跳绳(促进生长激素分泌)、游泳(助力脊柱发育)。
再者,要睡得香甜。小学生21点前入睡,初中生不超22点。睡前1小时关闭电子设备,窗帘选择遮光率90%以上。
生活中对于孩子可以接触到的物品,儿童护肤品、玩具选择成分简单、标识清晰的正规产品,不用成人化妆品,慎用香味浓烈玩具。妥善保管避孕药等药品,避免孩子误服。
此外,家长还要理解孩子,给予爱和支持,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解释身体变化,解答疑问,消除恐惧和羞耻感。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解释身体变化,解答疑问,消除恐惧和羞耻感。
医生提醒:女孩8岁前、男孩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请立即到医院就诊。早发现早干预,90%患儿可获得理想身高。
延伸阅读——性早熟误区
误区一:女孩来月经才算性早熟。
澄清:乳房发育是更早、更关键的信号。
误区二:孩子长得高是好事,不用担心。
澄清:短期内长得过快可能是性早熟的信号,最终可能导致矮身材!
误区三:吃了某种食物(如鸡肉、豆浆、反季节水果)就一定会导致性早熟。
澄清:目前没有明确证据。关键在于整体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以及避免明确含有激素或污染物的来源。
误区四:性早熟都需要打针治疗。
澄清:需专业医生综合评估骨龄、发育进程、预测身高、病因等决定治疗方案,部分孩子只需密切观察(定期监测骨龄、激素水平)。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