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书店修学分:浙工大师生开启沉浸式文化空间共创

潮新闻 通讯员 冯帅 戚凤 徐韵晗2025-06-10 01:51全网传播量13.6万
00:00
00:00
01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学生在陈炜老师带领下,于晓风书屋举行《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趋势》课程。
02晓风书屋通过增加书画艺术品、定制家具,打造复合型文化平台,成功转型升级,成为集自习、阅读、茶饮等功能于一体的“第三空间”。
03晓风书屋掌门人姜爱军分享书屋未来发展方向,同学们进行沉浸式“走读”体验,发现升级后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鲜明,场景融合巧妙。
04同学们围绕“我的理想茶书空间·晓风书屋”主题展开头脑风暴,提出融合地方特色文化市集、未来感环境艺术装置等创意方案。
05此次课程让同学们对城市文化空间有了更深入理解和思考,展现了青年力量在文化空间建设中的无限潜力,为未来城市文化空间建设注入新活力。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日前,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30余名来自设计学、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的硕士生、本科生一同在学院副教授、硕导陈炜老师的带领下,在杭州市晓风书屋·茶书空间举行了《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趋势》课程,共创理想的文化空间。本次课程也是陈炜主持的“我在书店修学分”系列课程之一。

传统书店的破局重生,一场关于文化空间的深度思考

课程伊始,陈炜以晓风书屋为例,为同学们讲述了一条传统书店的破局重生之路。在电商冲击、租金压力与读者习惯改变的多重挑战下,传统实体书店行业的生存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从读书人的开店理想,到遭遇寒流,再到复苏回暖,转型升级,这个行业的每一次起伏都能够在晓风书屋的成长中有迹可循。

陈炜分享晓风书屋的发展历程

坐落于黄龙商圈核心地带的晓风书屋·茶书空间,尽管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人流优势,但传统的经营模式却难以使其完全释放潜力。

为了破局,晓风书屋进行了一次“大翻新”。通过增加书画艺术品、定制家具,打造了兼具开放与私密性的阅读空间,将原有的茶书空间升级为集自习、阅读、茶饮、社交及活动举办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平台。如今,这里不仅是书店,更是一个融合了多种功能的“第三空间”。

陈炜的讲授,引发了同学们的深度思考。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实体书店该如何生存?文化空间又该如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沉浸式体验,感受文化空间的多元魅力

为了更深层次解答这些问题,陈老师邀请了晓风书屋掌门人姜爱军作为嘉宾,为同学们讲解了晓风书屋的未来发展方向,引导同学们探索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随后同学们开始了一场沉浸式的“走读”体验。他们穿梭于晓风书屋·茶书空间的各个角落,仔细观察着空间的布局、陈设,以及读者们的互动。

姜爱军为同学们讲解书屋未来发展方向

在走读的过程中,同学们还与书店的工作人员、读者进行了交流。

发现升级后的空间布局呈现出鲜明的功能分区与场景融合:自习区采用模块化家具设计,既可满足个人专注学习需求,也能快速重组为小组研讨空间;茶饮区通过巧妙的隔断与绿植营造出私密而惬意的氛围,既适合三两好友围坐闲谈,又能让独坐的读者在茶香中享受阅读的宁静;艺术展览区则与绿植、书架等室内陈设巧妙融合,让艺术作品、文创产品在自然与人文的交织中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吸引读者驻足欣赏。

晓风书屋·茶书空间已突破传统书店的商品交易属性,正通过空间叙事重构人与城市、人与文化的情感联结。

同学们自由组队、交流讨论

青年力量激活,共绘文化空间未来蓝图

走读环节结束后,课程进入了最激动人心的“共创”环节。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我的理想茶书空间·晓风书屋”这一主题,展开头脑风暴。结合在讲授和走读环节中的所思所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为晓风书屋·茶书空间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有的小组构想了融合地方特色的文化市集,将杭州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空间;有的小组设计了充满未来感的环境艺术装置,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打卡拍照;还有的小组提出了“性格区分”的活动互动方案,通过区分“I人”“E人”的方式,满足不同社交需求的社交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在晓风书屋·茶书空间找到属于自己的舒适角落。

参与课程师生合影

这场在书店里进行的课程,不仅让同学们学到了专业知识,更让他们对城市文化空间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浙工大设计与建筑学院同学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对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担当和热情,展现了青年力量在文化空间建设中的无限潜力。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也为未来城市文化空间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