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蒲影清心

潮新闻 赵国虎2025-06-09 09:35全网传播量3678
00:00
00:00
01端午时节,武义悦园举办“蒲影画韵”菖蒲雅集,吸引文人雅士与游客品鉴。
02菖蒲作为文化符号,历史悠久,从《诗经》到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均有提及,被誉为“天下第一雅”。
03展览聚焦案头细叶菖蒲,展示十多个品种,百余盆清供,尽显案上山水之魂。
04菖蒲在端午期间又化身民俗符号,承载禳灾祈福的祈愿。
05养蒲之道需结合天工与匠心,二十四字养蒲诀凝结古人千年经验,展现文人将自然与人工交融的极致。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端午时节,武义悦园玩月草堂内,微风穿庭,茗烟袅袅。在玄关、书房、厅堂、茶室的古案上,一盆盆细叶菖蒲,于嶙峋的太湖石畔,在斑驳的细竹影下和嫩碧的青苔间舒展根叶,吐纳清香。正值“蒲影画韵”——悦园菖蒲雅集,文人雅士与游客在此或静默驻足,流连品鉴,或挥毫丹青,共沐清幽。

我缓步展台前,但见金钱菖蒲细叶凝露,根缠白石,如龙隐云中;虎须菖蒲叶细如韭,柔垂十厘米,风过似须拂石;鸳湖菖蒲叶长仅寸许,细密如绿绒;金凤凰菖蒲叶缘银线镶边,似凤凰振羽;香苗菖蒲则含茴香奇韵,指触留芳。蒲盆高低错落,大小相间。紫砂古拙,青苔翠碧,蒲根盘绕若篆。石之瘦硬与蒲之细嫩浑然相生,融山水意趣、流石古盆于一隅。“移步换景”间,俨然是“一拳石一丛蒲即缩微林壑”之境。这“短、细、密”的美学追求,实则是将古人“克欲修身”的君子哲思,凝于这方寸翠影。

菖蒲之缘,源远流长。其文化印迹,最早见于《诗经》“彼泽之陂,有蒲与荷”的幽远吟唱。到秦汉,菖蒲则被方士奉为长生仙草。诗仙李白行至嵩山仍叩问:“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唐宋以降,菖蒲从溪泽登堂入室,成为文人案头的清供。陆游以“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为闲趣;曾几则道尽“汲泉承露养菖蒲”的书斋雅意;苏东坡更赞其“忍寒苦,安淡泊,伍清泉,侣白石”的品性,使之成为士大夫的精神镜像。

至明代,菖蒲美学臻于巅峰。文震亨于《长物志》中尊其为“花草四雅”之“清雅”冠冕,并道破天机:“唯其能小隐于野,大隐于市”,故称“天下第一雅”。郑板桥画蒲伴瘦竹,吴昌硕以金石笔法写叶,皆借蒲草展露超脱尘嚣的山水之志。当代“江南草圣”王大濛承古法创新“附石种植”,引水于太湖石孔窍,更将菖蒲与奇石的共生之美推向极致。

端午之际,菖蒲又化身民俗符号。挺立水泽的水菖蒲,叶长如剑,可达一米五,古人称“叶如剑刀”。明清民谣唱道:“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手持菖蒲剑,斩魔入地府。”农历五月故称“蒲月”,菖蒲以草木之躯,承托起华夏千年禳灾祈福的厚重祈愿。然悦园此展,聚焦于文人雅士最钟爱的案头细叶,十多个品类,百余盆清供,尽显其案上山水之魂。

青蒲承露,寸心寄毫素。其清姿亦成诗文丹青的永恒意象。唐代薛涛浣花溪畔植蒲成篱,赠元稹诗云“扰弱新蒲叶又齐”;元稹回以“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以蒲寄情,缠绵千年。清代朱松病中见“菖蒲在水中”而感怀身世;席慕容则叹其“悍然向世界展示激情”的生命力。

“养蒲之道:天工与匠心。”此次蒲展的主办者朱可夫先生如是说。“添水不换水,见天不见日,宜剪不宜分,浸根不浸叶”——这二十四字养蒲诀,凝结着古人的千年经验。可夫先生详解其道:夏避骄阳,冬藏泡沫盒覆薄膜;通风忌强风,否则“叶尖焦黄”;阳台植蒲可铺青砖黄沙蓄湿气。更要狠心“夏不惜”:农历四月十四是菖蒲生日,需剪叶促新发,方得菖蒲细密之美姿。此种妙趣,恰是文人将天工与匠心交融的极致。

暮色渐染玩月草堂,堂内灯光柔和,茗烟袅袅,清寂静谧。“青蒲倚石瘦,白水绕根凉。一叶凝清露,千年带楚香。……”她轻声吟道。菖蒲吐纳无声,草堂内外岑寂安祥。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